海上丝绸之路应避免重复竞争
很多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2014年一年都在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课题,我谨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第一个思考就是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时候既有历史,又有现实,但要重在现实。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给世界留下了大量的文明和财富,这些财富需要精心考察。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开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考察,使得这一概念在全世界得到传播,所以中国在中间发挥的主导作用也得到广泛的认同。在挖掘历史内涵的同时,我认为更需要重视现实,如何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提出的“海洋强国战略”结合起来,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第二个就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要以经贸合作为主,以人文交流为支撑。经贸合作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中国自贸区升级版的谈判,完成这个谈判对其他的自贸区将产生一个示范的效应。
第三就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虽由中国主导,但应该是开放式和包容性的建设之路。中国的gdp占世界的比重是12.3%,而海丝路沿线国家的gdp,包括中东、南亚、中东非它们占世界gdp的总量是10.83%,中国在经济上完全占优,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肯定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但不应该是封闭式的。
我们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出以下三个具体建议。
第一,建议成立一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可以成为国家领导人进行战略对话,各国政府对口部门商定经济社会文化合作具体方案,商业领袖洽谈投资、贸易、合作等重大事宜,民间团体展开文化交流的平台。博览会将成为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经贸、文化、旅游合作的主力平台,可以说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咽喉”。
第二,在建设经贸丝绸之路的同时,打造金融丝绸之路。中国与海丝路沿线国家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可以铺就一条坚实的经贸丝绸之路。如果说经贸丝绸之路是一个翅膀的话,那么金融丝绸之路则是另外一个翅膀。人民币国际化是大国崛起的标志,现在正在沿着贸易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这三个阶段逐步推进。
2014年10月28日起,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展人民币对新加坡元直接交易,将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在东南亚地区的使用,新加坡作为第二大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地位也得到了巩固。
海丝路沿线国家中,人民币与当地货币直接兑换的国家,主要集中在东盟(泰铢、菲律宾比索、林吉特等),而向南亚、西亚、非洲国家的直接兑换还没有,主要是通过货币互换协议,向沿线国家如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提供人民币。
相对于经贸丝绸之路来说,金融丝绸之路进展缓慢得多。2014年7月4日,国家外汇管理局确立多个城市作为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的试点区域,规定在试点区域内注册成立的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比例为100%。
为此,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之际,可以考虑建立中国至迪拜人民币现钞调运与清算业务,形成以中国——新加坡——迪拜为中心的人民币国际化通道。
第三,要避免国内省份的重复竞争,国家要有功能划分,避免口号泛化。自从中央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后,国内省份纷纷以各种不同形式提出各种口号、战略,尤其是沿海各省份,竞争异常激烈,纷纷提出要争做海上丝绸之路“排头兵”“枢纽”“桥头堡”,但有重复建设之嫌。
中央应根据各省的区位优势进行重新定位。中国海洋大学刘曙光教授的分工建议很有意思,如西南中国的重点应是向西走,面向印度洋。海南、广东、福建主要是面向南中国海国家,其中,福建与南太平洋国家有长期的经贸往来,积累了丰富的人脉和合作关系,可以与此区域国家对接。浙江、江苏、山东应多与东北亚对接。这也符合各省的地缘优势。 (2015年1月2日《东方早报》李皖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