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优秀科普读物:《震后心理调试与应对》
来源:四川社科联网站
“5.12”汶川大地震顷刻间造成巨大生命财产损失,也给广大群众带来持久的心理伤害。大地震对人心理的伤害除了产生恐惧、无助、哀伤的反应,还会让人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更可能影响人对社会与人生信仰与价值观危机。面对压力,有些人会出现急性心理创伤,而有些人的心理创伤会持续很长时间。无论是灾后幸存者、救援者还是远离灾区的人们,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灾后的惨景,都可能会出现心理压力。严重者如果不及时干预与帮助,心理阴影会折磨人的一生,导致性格改变甚至极端行为。据我们对灾区部分人群的调查(震后一个月内的调查)显示,想起地震,就内心非常痛苦的占39.5%,感情变得麻木的占6.6%,变得很警觉,没有安全感的占41.1%,地震给灾民带来的心理伤害是长久而隐形的。
广大灾民群众需要心理辅导、心理教育来帮助他们抚平心灵的创伤,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受伤的心需要同情和关爱,需要心理援助。心理援助离不开家庭、学校、团体、社区和组织等社会支持系统的关爱与帮助,更离不开个人积极应对压力的信心、勇气与智慧。应对压力更需要学会心理自助的态度、技能与知识。灾后心理重建,是一项具有多层次目标、分阶段进行的长期的系统工程。从目标上讲有消除恐惧、应对压力、增强自信、获得力量的作用;从阶段上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甚至持续20年;从心理重建的策略上讲,应加强健康人格的教育、情绪调节技术的学习、积极态度与价值观引导等。
消除灾后心理阴影并进行有效的心理重建工作,不仅是满足个体心理成长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震后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没有心理和谐的社会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它包括人自身身心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人只有心理健康了,才会有积极的情绪、向上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精神道德追求,才能不断激发自身的创造力,保持社会前进的活力;才会合理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才会积极调动心智潜能参与到灾后重建工作中去。因此,人的健康心理对于震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与价值。
基于以上思考,受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委托,由宁维卫主持承担的“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规划2008年度项目——震后心理调试与应对”课题组深入灾区,立足实践,对灾后如何重塑健康心理作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并形成《震后心理调试与应对》一书。
该书在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抗震救灾心理重建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四川省委宣传部的表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