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背景资料信息量设置分析 _时代人物 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基金课题
 
申论背景资料信息量设置分析
投稿信箱:ems9586@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申论背景资料信息量设置分析 
金晓慧
(长春理工大学,吉林 长春130012) 
  摘 要:申论背景资料是申论的核心部分,了解和掌握申论背景资料信息量的特 性、规律以及解题技巧等是必要的。现代学者都是从应试的角度来研究申论的,对于申 论本身材料信息量的问题却没有涉及。本文从申论背景资料设置及背景材料的信息量对申 论写作加以分析研究。
  关键词:背景资料设置;信息量;分析 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 2009)02-0050-03
  “申论”一词取自《论语》的“申而论之”。申,即说明、申述;论,即分析和说明事 理。不难理解,申论就是一种具有申述、申辩、论证、论述内涵的文体。申论考试,是一种 具有模拟公务员职务性质的能力考试,试卷注重对应试者的分析、判断、概括、提出问题和 解决问题等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测试。由于申论出现的时间较晚,国内对于申论的研究尚处 于起步时期,但也成果颇丰,学界对于申论已有一些基本研究,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出发,对 申论科目从考试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但是一个科目的建立必须要有牢固的理论基础,没有理 论的指导,实践是难以走向成熟的。目前对于申论的信息含量研究和建构寥 寥无几,有也只是浅层次对于概念或定义的探讨,在理论方面还缺乏深入研究。申论 的背景材料是申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达到测试目标的必备因素,其研究 价值还是相当大的,但是对于申论背景材料信息量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这部分不论是 对于出题专家还是考生来说,都有着直接的巨大的影响。

  一、影响背景材料中信息量的因素

  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将“信息”定义为“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 消除的量度 越 大,信息量也越高。①信息是用语言、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声音、情景、表情、状 态 等方式传递的内容。申论试题背景资料中的信息是考生用以完成试题答案的依据。背景材料 的有效性大小,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其信息含量的多少。信息量的多少决定了材料的难 易度,同时也决定了考生作答是否方便顺利。消息中包含信息的多少,取决于消息的接受 者在收到消息前可能存在的对消息内容的不确定性的大小。②信息量越多就越有利于考生 答 题的质量,也就是考生获得的信息量越大,答题的准确率越高,也就意味着试题的难度 越小,反之则试题越难。信息量的衡量标准与公务员应具备的各种能力是紧密相关的,申论 考试最基本的测试目标就是考查阅读理解能力。那么这种考查所对应的信息量都是在材料中 可以找到的,只要稍加整理即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申论考试更高一级的测 试 目标,也就是在上一级已有信息量的基础上,考核考生自身的知识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这类题所占的比重较大,过多的信息反而影响考核质量和测试目标的实现。
 1、影响信息量的客观因素
  信息含量的高低,一个通常的标准就是看其密度的大小,即在一定的信息符号(文字、画面、音节等)或者承载这些信息符号的时间、空间内包含传递的信息量的 多少。信息的另一个衡量指标,是它的清晰度。背景资料中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之间的比例 越大,清晰度越高,反之越低。我们通常讲信息含量,其实并非单纯的数量,而是“质”和“ 量”的有机统一。在质的向度上, 越是接近人们生活的材料, 它们的信息含量就越大。例如 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的内容就是贴近市民生活,大都是热点问题,考生平时就能接触到的一些 信息,2004年考的是节约办奥运的主题,2005年是青少年上网成瘾的主题。从申论给定材料 的性 质来看,有单一型和综合型两种情况。单一型材料是指给定资料的性质比较单纯.或者是发 现问题总结教训的,或者是突出成绩总结经验的。总结教训的资料反映的往往是在目前 社会发展中影响人民生活比较大的需要改进的问题。例如。200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申 论试题所给材料是关于噪音扰民问题。它反映的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布局不合理 给居民日常生活及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问题。综合型材料是指给定资料既有正面资料也 有反面资料。既可以总结教训,也可以总结经验。例如,200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申论 试题所给材料是关于汽车工业的发展和城市交通堵塞问题。这组材料既有生产发展的正面材 料,也有城市发展中交通堵塞这个影响面很大的反面材料。单一型的材料所给出的信息量比 较大,而综合型材料所给出的信息量需要考生根据自己的综合素质去分析概括,然后才能得 出有 用的信息量。另外,出题者的命题意图也影响信息量的多少,命题意图是作答的依据和切 入点,出题角度不同,所给出的信息量是不同的。
  2、影响信息量的主观因素
  在申论考试中,背景材料只有被阅读才有意义,信息只有被接受才能实现它的价值。从 主观方面看,信息量的多少与应试者的思想水平、文化素养等直接相关。被考生接受的信息 越多,就说明背景材料的信息量越大。这就要求应试者必须在快速浏览扫描中,敏锐准确 地把握信息的动向,迅速判断出信息的价值;在关键信息的精研中,简洁深刻地抓住核心要 害,将其中精义有机地融汇建构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考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出题者的意 图就可以增加附加信息量。由申论出题者的价值取向、情感态度和材料的语体风格等带来的 信息,我们可以称之为附加信息。信息量的摄取对写作受体认知结构的反应与建构能力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正如“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一样,信息也总是“青睐”在思考的大脑 。人在思索求解中必然会形成对外部信息的要求和期待。求解越多,期待也越多越强,对信 息的反应也越敏锐;思考越深,问题看得越清,信息的甄选也越准确,那么被接受的信息量 就越多。思考的同时就在建构,建构能力又与概念加工能力和知识经验的积累分不开。③ 应 试者对信息的加工是编码—译码—接受—传播,信息的加工和概念编码经历了由简单到复 杂、由单一到复合、由表面到深层的发展过程,编码的发展不断发掘出信息蕴含的意义, 使应试者对给定材料信息的理解不断加深,不仅增加了信息量,也形成了对信息的复合建构 和融会贯通,促成应试者对给定材料认识能力的提高。从2003年开始,几乎每年在题型模 式上都有所创新和突破,这些变化为考生的作答增加了难度。近几年,题型不断变化,阅读 量大大增加,书写字数也逐渐增多,难度自然加大。在这种情况下,考生的基本素养差异 就日益突显出来,相同的时间内,获得有用信息量少的考生自然能答得好、写得好,相反 获得信息量少的考生则难以取胜。

  二、背景材料中信息交代形式分析

  所谓背景材料中有的信息实际意义不同于其表面意义的信息形式,我们称之为隐性 信息。隐性信息的真正意义不会直接体现在材料中,是隐含在背景资料中,必须经过分析 、推导才可以得出,需要考生运用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素质,从材料中觉察到隐藏在文 字中的信息资源。根据应试者个体能力水平和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的差异,不同的考生所 得到的隐性信息的数量不同。由于隐性信息具有隐蔽性,不是每个考生都能够辨别并正确 运用于答题之中的,它考查的是考生各方面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良好的 心理素质等。因此,这种信息在申论考试中是至关重要的。给定资料一般具备暗示性,多数 的 给定材料,主要是陈述现象,尤其是现象型的给定资料,没有明确的排序,也没有逻辑 关系,而是一个一个陈述现象,每个现象都是因为这个具体问题而给出的,只是这个给定现 象产生的矛盾根源,资料没有明确指出,而是需要应试者进行分析归纳。
  1、隐性信息
  上面提到的所谓背景材料中蕴含的深层意义,就是我们所说的隐性信息。隐性信息不直接 以文字的形式体现在材料中,是隐含在背景资料当中的,必须经过分析、推导得出的 资 料,需要考生运用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素质,才能从材料中觉察到的隐藏在文字中的信 息资 源。根据能力、知识的数量和质量的差异,不同考生所得到的隐性信息的数量是不同的。应 试 者在回答主观题时多运用的是材料所提供的隐性信息,所以这种信息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近 几年的申论考试分析,难度加大,最关键的就是所给出的隐性信息的模糊程度加大。2006年 中 央某部长的一段访谈,就有大量的隐性信息。这就需要考生通过材料的概括分析,才能得 出文章的主题思想。
  2、显性信息
  能被应试者一眼就看出来、体现在材料字里行间、表面的信息就属于显性信息 。这类信息主要以文字、图标或图画、数字等形式出现。考生只要具备阅读和综合概括的能 力,就可以得到显性信息。所得的显性信息多少取决于考生认真程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大小 。显性信息主要在回答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总结中心思想等这类问题时起到较大作用。 显性信息的清晰度要比隐性信息明确得多, 通过阅读材料并加以提取就可以得出,与隐性信息相比,显性信息的获得是比较容易的。显 性信息的作用就在于测试考生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和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与考生的应试态度也 有关系。显性信息的提取也是申论答题的基础,只有准确全面地提取出显性信息才能够进 行合理的分析论述。2003年中央的申论考试,直接给出一个图表,直观地体现出全国各 类死亡人数的原因。

  三、信息分布规律

  这里所提到的信息量就是指呈现在文章中的显性信息。背景材料是按照所反映事件(或 案例、社会现象)的性质来摘录、组装的,其中各个子材料之间是一种并列的关系。另外有些 材料是按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即按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来组织的,其中各个子材 料环环相扣,共同讲述某一社会事件。试卷考核考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概括和文字表达 能力 。试卷共100分,其中概述主要内容的信息要材料是完全提供给考生的,大约20—25分。 提出对策部分是由考生的平时积累和能力高低决定的,这部分的信息是需要考生自己 补充的,大约30—35分。另外,论证部分大约35—40分,分为论据、论证和论点,在 论据部分材料可以提供一小部分信息。这样看来,材料能提供给考生的信息量大约占35%, 隐性信息与显性信息的比例大约是2:1。公务员测评要素和公务员招考比例以及招 考岗位是影响信息量多少的因素,在考题中所体现的信息量就相对的分散,招考岗位越重要 ,招考比例越小,隐性信息就应该相应增多。根据测试对象的不同,申论考试具有不同的难 度。一方面,作为公务员录用的一门考试科目,申论的作用在于为机关选拔担任主任科员以 下的非领导职位的公务员,由于应试群体是应届大学毕业生,一般给应试者一篇1500字左 右的背景材料,所涉及的事件(或案例、或社会现象)相对而言较为清晰,问题较为具体 ,比较容易做答,主要测试目的在于汰劣;另一方面,申论考试也可用于处级、司级领导的 竞争上岗。此时,申论将给应试者一篇2200字左右的背景材料,所反映的事件较为繁琐, 涉及的关系比较复杂,问题较为全面笼统,应试者较难作答,这就要求应试者有较高的水平 ,其主要测试目的在于选优。

注 释:
①刘晓钢.浅议新闻作品的信息含量 [J]. 写作 2002,(04)
②李建军. 信息论中的概率统计 [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4) 
③刘晓钢.浅议新闻作品的信息含量 [J]. 写作 2002,(04).
参考文献:
[1]孙吉春,付剑元. 信息量:一个写作新概念 [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 .(03).
[2]朱 毅.《申论》的“切入”与“展示”[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5,(9).
[3]岳海翔,赵同勤.《申论》试题的演变[J].秘书,2006,(9).
[4]张鸣.申论背景材料变化趋势探析[J].中国考试,2002,(07).
[5]高增霞.申论命题的特点与趋势[J].实事资料手册,2004,(05).
[6]李士谦.申论试题的多变性及其应对[J].领导科学,2006,(09).

收稿日期:2009-02-05
作者简介:金晓慧(1983—),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06级硕士研究生, 华煤集团行政秘书,研究方向为应用写作。
 

 

2012-11-15 13:22:27 - http://www.ems86.com/
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12-2014年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立项评审结果的通知 3/22
ASEI2014会议官网: http://www.asei-conf.org/ 2/28
2014 年全国小儿麻醉学术年会  2/28
《呼啸山庄》中的叙事视角与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  11/14
上海市图书馆学会2013年课题指南  1/20
 

组织机构

收录证书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