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渊洁童话研究二十年综述 王 欢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830054) 摘 要:郑渊洁童话作为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界一个耀眼而特殊的文化景观,在征服广大 青少年读者的同时,也引起了理论批评界的关注,关于他的童话研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延续至今。本文搜集整理了近二十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与资料,以求这一研究领域的突破与 创新。 关键词:郑渊洁;童话;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I28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 2009)03-0068-04 郑渊洁自1977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79年在《儿童文学》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童话《黑 黑在诚实岛》,之后创作力十分旺盛,影响力遍及全国,于80年代中期达到鼎盛。1985年他 创办了自己的童话专刊《童话大王》,至今畅销不衰。面对儿童文学界这样一个特殊的存在 ,批评界当然不会置若罔闻,关于郑渊洁童话的研究也从80年代中期肇始。 一、(1985-1994)学者初探 此为郑渊洁童话受到关注与探索的第一个十年,研究者均为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界的理论 家、学者,他们多是从宏观的角度观照80年代中国童话界爆发的“抒情派”与“热闹派”之 争,进而关注“热闹派”代表郑渊洁的创作。他们初步概括了郑渊洁童话特征并指出其创新 之处,评价较为客观中肯,具有指导意义。 张美妮的《属于当代儿童的新童话——试评郑渊洁的童话创作》①一文分析了郑 渊洁 1979-1985年间的作品,重在发现郑童话中的“创新”:首先体现在形式上,“有写给男 孩 子看的童话,也有写给女孩子看的童话,还有写给爸爸妈妈看的童话;除了短篇、中篇、长 篇,更新添了系列童话、超短篇童话等等,真是花样翻新!”其次体现在内容上,“散发着 浓郁的时代气息,带有强烈的现实感”,并“提出了如何教育、培养未来一代的重大课题” 。最后,“创新”还在于他丰富的想象力,并且善于从当代科技成果中汲取材料。文章还指 出一些不足,如反映不良现象应更具分寸感,人物形象性格须更饱满,语言也须大力提炼。 这篇论文观点新颖、考察全面、论证翔实,开创了郑渊洁童话的研究之路,多为后来研究者 所借鉴。 随后,陈丹燕发表了《〈皮皮鲁全传〉的思考特征》②一文,专门分析了郑渊洁 笔下 的主人公皮皮鲁形象,及其所代表的郑渊洁教育理想中的“好孩子”概念。她认为郑渊洁童 话有从类型性形象向典型性形象过渡的趋势,有儿童教育学上的启示,并且开启了一条感受 性主题之路。 浦漫汀的《简论童话的时代性》③认为:郑渊洁在一系列作品中塑造了连续性的 人物形象,使皮皮鲁的性格有了发展,这是童话创作在人物塑造上一直欠缺的。 当代著名学者刘纳在《读〈张天翼小说论稿〉》④中提到郑渊洁对于张天翼小说 洞察 世事的敏锐眼光、调侃趣味的幽默气质及神奇绝妙的儿童文学世界的继承。她说:“在中国 儿童文学这个创作领域里,我认为,除了近年来显示出非凡才力的郑渊洁,再没有能跟他( 张天翼)比肩的人。而郑渊洁,对张天翼也是有所师承的。”这一点,郑渊洁也是亲口承认 的。 张锦贻的《儿童文学的创作新潮和理论裂变》⑤和《美与童话的象征》⑥提 出了郑渊 洁童话的新特点。《开直升飞机的小老鼠》启用童话中的反面角色——老鼠作为正面主人公 ,“作家通过舒克的所作所为,在令人窒息的气氛中使善的力量昂起了头。作家反对精神歧 视,维护人格尊严,毅然向童话创作的一贯模式提出挑战。这一类作品的主题是很有份量的 ,它能使欣赏者体验一种心灵的辩证法,看到一个透明的人际世界”。在形式上,善于文学 体裁间的相互借鉴,“借用了小说的塑造形象的表现手法,又借鉴了寓言的讽喻,并由此冲 破了童话传统的逻辑观念,使童话的创作手法更加大胆、开放和无拘无束,使童话的审美意 识得到强化”。还有象征手法的运用,《冰龙》隐藏的象征意蕴,通向创作主体的深层精神 境界,虽不是一点就明,但作家所选择的象征体的对应物是儿童熟悉和喜爱的,经过层层感 受,儿童“将会从领会的初步达到领悟的终极”。 杨实诚的《论郑渊洁现象》⑦以《十二生肖系列童话》为例分析了郑渊洁1986-1 992 年间作品的特点:极力维护儿童权益,充分显示儿童生命活力,尽力满足儿童审美情趣以及 语言讥诮幽默、畅达自如。不足之处表现为:个别儿童观念有失偏颇,童话形象缺乏个性和 立体感,忽略了必要的场面、细节描写,文辞表达有待修饰琢磨。 方卫平的《童话是写给孩子看的——郑渊洁童话评说》⑧首次概括出以郑渊洁为 代表 的“热闹派”童话的美学特征:他较迅速的抛弃了那种相对狭隘的文学“教化”观念,确定 了相对开放的快乐主义原则,摆脱了传统童话相对沉闷、呆板的艺术框范,开创了以大胆的 想象、夸张、变形为外部表现特征,以弘扬游戏精神和解放当代儿童心灵为内在旨趣的童话 创作流派——“热闹派”。方卫平指出郑渊洁童话的优点是开拓了想象空间,张扬了游戏精 神;而缺点是美感、韵味不足及艺术表现力弱,日益显露出随意、粗糙、简陋和重复的缺陷 。 1994年5月,王泉根在台北召开的“海峡两岸儿童文学学术研究会”上作了论文报告《 当今海峡两岸童话创新现象之比较》⑨,对当时大陆童话界各流派及代表作家做了归 纳、 介绍。他阐明了热闹型童话的表现手法,并着重分析了热闹派“大腕”郑渊洁的作品,给予 高度评价。 二、(1995-2006)学人偶探 95年后陆续涌现出一批学人,他们将比较成熟的文艺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于儿童文学研 究,其间自然也或多或少将郑渊洁童话作为考察和举例的对象。他们的研究角度新颖、学理 性强,虽然只能算是郑渊洁研究的“擦边球”——蜻蜓点水不够系统,但对于开拓思路具有 不可忽视的启发作用。 徐迪南《“动物报恩型”童话原型解码》⑩将神话原型批评引入儿童文学研究, 追溯 了我国“动物报恩”原型故事的起始与发展。文中举例郑渊洁的《小老虎进城》(1986)和 《亚旗进山》(1988)两篇前后相关的童话,日前亚旗帮助进城的小老虎排忧解难,日后亚 旗进山差点被动物们关进笼子时小老虎及时出现替他解围。此两篇童话反映出面对大自然人 类自审意识的觉醒,其中孩子们与动物相处时其乐融融的场景描写,则是渴望人与自然人与 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的流露。 彭斯远的《童话逻辑的表现形式》B11归纳出十种童话逻辑(指童话创作中幻想 与现实 结合的规律):条件逻辑、环境逻辑、拟人逻辑、幻觉逻辑、夸张逻辑、变化逻辑、宝物逻 辑、拟物逻辑、混同逻辑、荒诞逻辑十种形式。将郑渊洁的若干作品作为拟物逻辑的代表。 拟物逻辑,即与拟人逻辑相反,不是将物当成人来写,而是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某些抽象事物 或纯属难于捉摸把握的精神现象当成占有一定时空方位的具体事物来写,化晦涩难解为清楚 明了。如收购站不收购废物,偏要收购不文明孩子的脏话;女孩子气量狭小斤斤计较,所以 “旗旗号”巨舰要帮她扩充心胸,让她“宰相肚里能撑船”……总之,不管是一句脏话一条 成语,抑或是作为人的某种性格气质,都是抽象无形而难于触摸的,但郑渊洁却通过拟物逻 辑将其活化并质变为机趣的童话形象。 金莉莉《对现代童话语言的叙事学分析——对话与修辞表达》B12运用流行的 叙事学方 法从叙述语与转述语的分配角度(包括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考察了郑渊洁《开直升飞机的小 老鼠》,认为在“童话审美性刚刚恢复”、“教育的痕迹依然较重”的新时期,郑渊洁“还 了童话语言的本来面目”。“这篇童话的转述语多于叙述语,‘对话性’突出”,“让人物 自己说话,让故事自己发展,使文本充满了多种声音和多种价值观,作者的权威话语表面尽 量不专断独行”,“使成人作者与儿童读者有了平等交流的可能”。此篇文章的研究角度新 颖而科学,有很大启发性。 阮咏梅的《对网络儿童文学的浏览和思考》B13提及郑渊洁童话的网络形态,构 成了当 今网络儿童文学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于2000年3月1日的“郑渊洁网站”是首家中国童 话作家的个人网站,栏目丰富,其中“鲁西西电子信箱”专栏其实是作家借助其作品中人物 的魅力与读者进行最充分的交流,既可以及时把握读者接受情况,又进一步扩大了知名度, 不失为借助最先进传播媒介的成功范例。 王治浩《多元媒体背景下的当代儿童文学》B14指出:“在中国,较早尝试立体 运作并 获得成功的是郑渊洁”,的确,郑渊洁童话的相关产品开发、动画改编、网络传媒的宣传对 其作品的影响力推动不少。论者称“中国儿童文学是一个非常广大的文化市场,那些重视儿 童文学的‘产业化’、能够熟悉儿童文学畅销书运作的规则与商业写作技巧,洞悉读者的心 理需求及阅读欲望,童年经验保存良好、有较高的写作素质、社会应变力强的儿童文学作家 ,将受到读者的欢迎并获得丰厚的精神与物质回报”。 金莉莉在《城市精神与叙事选择——对北京当代童话的文化分析》一文B15从北 京地方语言角 度切入,认为郑渊洁童话的语言“保留了更多方言原生态的韵味,同时又融入当代都市流行 语汇,从而形成一种极贴近生活,轻悄而大众化的特色”,非常具有创新性。 三、(1998年至今)学子新探 98年后主要是一些大专院校的年轻学子(多为成长起来的郑渊洁读者)选择以郑渊洁童 话为研究对象,成为郑渊洁研究的中坚力量。基于童年的亲身阅读体验,他们对于文本的熟 悉程度很高,其研究文章多渗入个人情感成分——或热烈或犀利,然而创新不足重复较多, 理论修养和学术水平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黄家银《透过幻象的帷幕——郑渊洁童话现实性浅谈》B16从四方面探讨了郑渊 洁童话 的“现实性”(作品呈现的是虚构世界,创作意图却是指向现实世界):①对传统教育观念 的反驳和挑战;②笔触伸向社会阴暗角落;③以儿童现实生活事件作为基本情节;④在艺术 形象身上寄托着作者对少年儿童理想人格的希冀,“用形象说话”代替了说理和教训。 章颖《郑渊洁的童话创作散论》B17认为郑渊洁的创作满足了现代社会中独生子 女的新 变化、新需求、新心态。①亲密性与反亲密性的交错结合,即故事情节的重复与陌生。②拟 人体动物童话的“强化”与“反差”, “强化”即强化动物原有的人化性格特色,但注入 当代人思想生活;“反差”即用“害鸟”“害兽”作正面主人公。③形式创新:采用小说使 用的对话体、倒叙体和序言等;随处设置悬念;打破以往童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较 有创见。 张淑玲《不一样的皮皮和皮皮鲁——两种不同的儿童观》B18通过中外比较,考 察了郑 渊洁笔下的皮皮鲁和瑞典著名儿童文学家林格伦笔下的皮皮两个经典童话形象,从而反映出 两种不同的儿童观。张文认为两个童话人物成功的共同点都是反传统,不同之处在于:①皮 皮鲁常借用超自然的力量使作品与现实拉开了距离,而皮皮身边的一切人和事都是现实而平 常的。②皮皮是一个个性得到张扬,天性得到自然发展的自由、快乐的儿童,一个自然之子 ;而皮皮鲁是在压抑中求生存、负载了太多成人世界悲哀的儿童,他是个成熟的小大人。③ 从性格来说,皮皮只是个正常而又普通的孩子,而皮皮鲁则是作家寄寓了自己追求和理想的 好孩子。林格伦采用儿童视角写皮皮,郑渊洁透过成人视角看皮皮鲁,最终还是摆脱不了说 教的倾向。此文透过表象看到了异质文化的深层区别,颇发人深思。 刘莉的《谁来给童话大王补课——一个渊洁迷读〈生化保姆〉》B19是迄今为止 笔者看 到的批判郑渊洁创作最为严厉的一篇研究文章,偶有偏激,却有理有据。她指出2001年投入 长篇童话小说创作的郑渊洁必须面对的困境:想象枯竭,重复不断,说教明显,过于沉重的 人性积恶,知识陈旧和缺乏,明显的商业化运作。对于这些缺憾,笔者深感认同,但应当指 出,《生化保姆》是郑渊洁尝试的第一部长篇幻想小说,难免粗疏生涩,经过证实,之后的 创作一部好过一部,至《金拇指》已具备较高的审美价值。 王国华《偶像的黄昏》B20从读者反应角度分析了郑渊洁童话走向末路的悲哀。8 0年代 初的郑渊洁“近乎偏执地‘鼓动’他的读者:不要一味学习,那样是没有前途的,该玩就玩 ,大胆地创造才是改变命运的机缘”,这在当时是不少小读者的“精神安慰剂”,而一代人 长大,势必要离开童年巢穴,重新寻找精神偶像,郑的创作却一再迁就这批读者,甚至不惜 僭越童话的界限。作者怀着哀伤规劝郑:“既然写童话,就必须面对一个不断更新的读者群 体,恋旧情结只能让自己误入歧途。”这篇文章尖锐地道明了郑渊洁当下所无法回避的尴尬 处境。 此外还有张辉的《简析郑渊洁儿童文学创作特色》B21、陈阳《论〈道德经〉对 郑渊洁童话创作的影响》B22、田园《郑渊洁童话主题的陌生化探析》B23 等。 王欢《论郑渊洁的童话转型》B24关注了郑渊洁1994年前后时期的童话转型—— 从前期“热 闹派”转型为意蕴较为深刻的现实童话小说。此文通过对比他的前后期作品,探讨了转型之 后郑渊洁童话的主要特征:更为丰富却不再占主导地位的奇幻想象;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 的写实文风;不断深化的思想内涵以及内容动态发展的“成长型”童话。创新在于首次全面 关注郑渊洁的后期创作以及较为系统地考察并总结了郑渊洁童话的发展轨迹。 结束语 纵观郑渊洁童话研究的二十年历程,数量有限的三十多篇论文(专论只有数篇),大体 都是运用传统研究方法对其作品做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的粗浅分析,创新与深入均欠缺。 偶有从新鲜角度涉及,也只是一笔带过,少有展开。这个研究领域内几乎没有知人论世、文 本细读、创作心理分析,没有教育领域的深度反思,理论支撑则尤显不足。可以看出 ,我们 的研究界还没有给予郑渊洁以足够的重视,还存在很多值得开拓的学术空间,“而这样的研 究,总有一天会提上儿童文学理论界的议事日程的。”B25
注释: ①张美妮.属于当代儿童的新童话——试评郑渊洁的童话创作.论童话寓言[M]. 上海:新蕾出版社,1989:309. ②陈丹燕.《皮皮鲁全传》的思考特征[J].读书,1985,(11):58. ③浦漫汀.简论童话的时代性[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86, (3):11. ④刘纳.读《张天翼小说论稿》[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7,(1):234. ⑤张锦贻.儿童文学的创作新潮和理论裂变[J].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 (4):8 3. ⑥张锦贻.美与童话的象征[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0, (3):122. ⑦杨实诚.论郑渊洁现象[J].儿童文学研究,1993, (4):27. ⑧方卫平.童话是写给孩子看的——郑渊洁童话评说[J].儿童文学研究,1994,( 3):46. ⑨王泉根.当今海峡两岸童话创新现象之比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1995,(1):98. ⑩徐迪南.“动物报恩型”童话原型解码[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1996,(1):109. B11彭斯远.童话逻辑的表现形式[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1):40 . B12金莉莉.对现代童话语言的叙事学分析——对话与修辞表达[J].学术研究,2 002,(11):124. B13阮咏梅.对网络儿童文学的浏览和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3,(6):115 . B14王治浩.多元媒体背景下的当代儿童文学[J].河南社会科学,2005,(5):1 09. B15金莉莉.城市精神与叙事选择——对北京当代童话的文化分析[J].当代文坛 ,2006,(1):106. B16黄家银.透过幻象的帷幕——郑渊洁童话现实性浅谈[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S2):64. B17章颖.郑渊洁的童话创作散论[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0,(1):51. B18张淑玲.不一样的皮皮和皮皮鲁——两种不同的儿童观[J].青岛教育学院学 报,2002,(4):51. B19刘莉.谁来给童话大王补课——一个渊洁迷读《生化保姆》[J].阅读与写作 ,2003,(5):17. B20王国华.偶像的黄昏[N].中国保险报,2003-7-18(3). B21张辉.简析郑渊洁儿童文学创作特色[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3,(1):5 7. B22陈阳.论《道德经》对郑渊洁童话创作的影响[J].丽水学院学报,2005,(4 ):50. B23田园.郑渊洁童话主题的陌生化探析[J].河池学院学报,2006,(1):68. B24王欢.论郑渊洁的童话转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3):150. B25方卫平.童话是写给孩子看的——郑渊洁童话评说[J].儿童文学研究,1994, (3):48.
基金项目:“新疆师范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资助” 。项目编号:XJNU0809。项目负责人:王欢。 收稿日期:2009-03-19 作者简介: 王欢(1983—),女,陕西西安人,新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