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政学本土化的路径趋向 _时代人物 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基金课题
 
中国家政学本土化的路径趋向
投稿信箱:ems9586@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中国家政学本土化的路径趋向 
夏长宝
(江苏省宿迁学院,江苏 宿迁223800) 
  摘 要:家政学是引导人们科学生活的一门学科,中国目前的家政学并未科学地引领中国的 家庭生活。本文从中国文化背景和家庭生活实践的场域对家政学的本土化进行了考量,主要 从文化、政策、教育三个方面考量了中国家政学本土化的困境,并从家政学范式的视角指明 了中国家政学本土化的路径趋向。
  关键词:家政学;本土化;场域 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 2009)06-0043-04
  家政是伴随人类家庭的诞生而诞生的,随人类家庭的演变而演变的。中国的家政发展是 非常早的,并且出现了很多经典的家政案例和家政著作,如《颜氏家训》、《女诫》、《曾 国藩家书》等,也一直在影响着中国家庭的发展。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家政学科却没有产生在 中国,而是产生在了仅有二百多年发展史的美国,并且在欧美国家发展日益成熟;随着东西 文化的交融,我国古典的家政文化和家政思想及家政应用正在被欧美所建立的现代家政学科 所同化,无论在晚清的“中学为用,西学为体”,还是新兴家政学科的发展,都受到了不同 程度的本土适应问题。家政业的迅速发展并没有得到人们满意的认可,因为出现了初级家政 服务浑水摸鱼,高级家政服务千呼万唤难以始出的状况;家政教育也遇到了停滞不前的尴尬 ,家政专业招生靠调剂,学生就业难,甚至先前一些“吃螃蟹”的学校取消了该专业的招生 。家政目前的境遇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家政是一个专业吗?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国家十分 重视发展社会服务业,有些媒体报道家政企业将成为政府购买服务的最大受益者。家政能否 解决当前备受社会关注的家庭问题,例如单亲家庭问题、空巢家庭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家 庭成员的渎职行为等。社会需求和专业本身的建设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应该如何认识家 政问题,本文拟从家政学科的专业视角,结合中国家政学发展现实阶段与中国文化背景,探 讨如何使舶来的家政学专业和职业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以期有利于中国家政学本土化的快速 发展。

  一、何谓家政学

  从家政这个词来看,家政是和家必然联系在一起的。这样来考究家政的话,家政是和家 庭一起诞生的,也就是说有了家庭,即有了家政。从目前家政学科的发展现状来看中国家政 学大概有这样两类,一类是中国本土性家政学,主要以零散的家庭教育思想和治家理念所形 成的中国家政思想,强调家庭事务的治理与家庭对家庭成员角色的塑造,这就是中国本土性 的家政学。不过我们的古人没有把治家称为家政,而是把家庭事务的治理及对人的塑造以家 训、家规等形式传承下来的。另一类是国外家政学在中国嫁接所形成的家政学,主要指家庭 成员和家政工作者按照西方的生活理念和家庭技能技艺进行的家庭事务的操作,以职业和专 业的形式所形成的家政学。家政学的英文译名是Home Economics ,目前学界对什么是家政 学,大概有这样几种观点。夏邦新从家政的多重含义进行了解读,首先,他认为家政是指在 家 庭这个小群体中,与全体或部分家庭成员生活有关的事情,这带有家庭生活中“公事”的意 味,个别家庭成员纯属个人生活的事情不在安排之列,这里的公事具体指道德、修养、教育 、管理各个环节;其次,家政是指家庭生活的办事规则或行为准则;再次,家政是指家庭事 务的管理①(夏邦新,          1988)。从家政的含义解读视角,夏邦新把家政学定 义为是以提高家庭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伦理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一门学科②(夏邦新 ,1987)。冯觉新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给家政学的定义:家政学是以整体的家庭生活为对 象,从家庭人际关系、家庭与社会的关系中探讨改善家庭生活、提高家庭素质的知识和技巧 的一门学问③(冯觉新 ,1994)。李小江的定义是:科学地认识和管理家庭的学问④ (李小江,梁军,王红,1993)。王乃家在家庭社会学的基础上进行定义,认为家政学是在 了解家庭的起源、性质、结构、功能、关系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着重研究 现代家庭生活各方面的经营和管理,指导家庭生活科学化的一门学问⑤(王乃家,1987 )。樊金娥教授从哲学思维方式的视角这样来界定家政学,认为家政学是“综合运用科学理 论研究人们在家庭生活中的角色与行为,促进家庭成员成为‘自行创造和修改角色的积极主 体’,并通过社会的反思来消除性别与地位歧视,认识家庭状况、特点、运行机制和生活幸 福的渊源,来明确自己的责任,从而杜绝家庭成员的渎职行为发生,使家庭成为人们欢乐的 港湾和社会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的‘稳定剂’”⑥(樊金娥,李欧,2002),把家政哲 学定位为提升家庭生活质量的科学思维方式。以上几种观点是我国家政学界对家政学较有影 响力的观点,是在本土性家政学和舶来家政学的基础上对家政学的界定。1972年国际家政学 会在《关于家政学定义的宣言》中界定家政学:家政学是为最恰当地满足家庭成员的身体方 面、社会经济方面、美的方面、文化方面、感情方面、知识方面的欲求,探讨家庭生活的结 构及其与地域社会间关系结构的学科⑦(王乃家,1987)。结合国际家政学的界定及我 国家政学的界定与实践,可见目前我国的家政学并没有实现家政学发展的初衷,主要表征在 家政学科的定位不明确,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实践与本土文化不能很好地融合,应尽快实 现家政学的本土化发展。

  二、 何谓家政学本土化

  本土化所反映的是一种变化和过程,它指的是外来的东西进入另一社会文化区域 (“本土”)并适应后者的要求而生存和发挥作用的过程。本土化不但强调外来者对它所进入的社 会文化区域的适应性变迁,而且特别强调后者的主体性,即它是站在后者的立场上来提出问 题和分析问题的⑧(王思斌,2007)。家政学的本土化就是把产生于西方欧美国家的家 政学和我国社会文化及现实家庭生活实践相融合的一个过程。这个融合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 面,一方面是我国家政思想与国外家政学科的融合;另一方面是国外家政学科与我国文化背 景和现实家庭生活实践的融合。两个融合是相辅相成的一对关系,我国家政思想和国外家政 学科的融合是前提条件,只有两者的融合才会有后面国外家政学科和中国文化背景及家庭生 活实践的融合,同样后者的融合也关联着前者的进一步融合,并制约着家政学科在中国的定 位和发展。实现中国家政学的本土化必须两者并重,同步本土化,协调性发展。中国家政学 本土化的融合过程是一个文化适应性的过程,这个适应过程就是实现中国家政学的个性化与 特色化。
  关于中国家政学本土化首先要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把产生于欧美的家政学 科和我国家政思想相融合在一起。笔者给予了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社会快速的转型 ,使我国步入了现代社会,甚至向后现代社会迈进。我国零散的家政思想根植于小农意识形 态下的封建社会,家政思想只是应用于单个家庭或者家族的发展,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 形成完备的学科体系,不能以学科的形态普及社会,所以要想推进学科的完善,必须有新 鲜 的血液注入,把中国家政思想和国外家政学科融合;第二,国外家政学科以实用主义为导向 ,注重应用技能,轻思想体系建构,能否与中国家庭实践相融合还在于与中国家政思想的融 合。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实现国外家政学科和中国文化背景及家庭生活实践的融合,也有 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我国文化和西方欧美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产生于西方欧美的 家政学科必须与中国文化相适应;第二,我国的家庭生活实践有其独特性,西方家庭生活方 式有别与我国,因此,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国外的家政应用技能,必须以我国文化背景和家庭 实践为主体,超越原有的应用范式。
  在充满发展与动荡的西方工业革命时代,具有改良主义色彩的家政学被西方执政当局作 为解决劳资矛盾、消除社会贫困、保证社会稳定,为社会培育、提供优质劳动力资源的有力 措施而倍加重视⑨(王龙梅,2006)。主要以家庭主妇的家庭技能及家庭生活品味提高 为基点,巩固家庭结构及家庭的稳定和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为发展目标而形成的家政 学。在洋务运动中我国采取了西学东渐,把现代家政学科嫁接到了中国的家庭。从此我国开 始 了现代家政学的研究及学习与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家庭的稳定与发展,提高了我 国的人口素质。但是在社会结构转型的今天,原有的家政学对于现代家庭问题不能给予有力 的回 应,今天我们不能再发展过去西方式的家政学,应吸取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尤其是家训、 家谱、家规中科学的家庭文化,深刻剖析我国家庭文化的哲学意蕴,按照我国国民的“礼制 感性”思维模式实现我国家政学本土化研究与应用。

  三、我国家政学本土化的考量

  中国家政学科适应本土文化,实现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我们要对现有场域和惯习 进行考量,在场域和惯习的考量基础上推进家政学科主体性的文化自觉。
所谓“场域”,布尔迪厄把它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 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⑩(布迪厄,2004)。布尔迪厄认为,“在高度分 化的社会里,社会世界是由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构成的,这些小世界就是具有自身 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的空间,而这些小世界自身特有的逻辑和必然性也不可化约成支配 其他场域运作的那些逻辑和必然性”B11(布迪厄,2004),所谓的“小世界” 就是“场 域”。布迪厄对惯习的阐释是“它是持续的、可转换的性情倾向系统,倾向于被建构的结构 (structured struc-tures),发挥具有建构能力的结构( structuring struc-tures)功能, 也就是说,发挥产生和组织实践与表征的原理的作用,这些实践与表征在客观上能够与其结 果相适应,但同时又不以有意识的目标谋划为前提,也不以掌握达到这些目标所必须的操作 手段为前提B12(布迪厄,2004)。那么我们现在从场域和惯习的视角来考量当 前中国家 政学科的本土化,首要的是一种文化场域的考量。中国的社会重人事,忽略物理的国家;宗 法社会生活无所聚变,而润泽以礼文,提高其精神。中国逐渐以转进于伦理本位,而以家族 生活而续于后。西洋则以基督教转向大团生活,而家庭以轻,家族以裂,此其大较也 B13(梁漱溟,2005)。中国是以家庭为伦理本位的国家,中国社会虽已转型,但是原 有家庭生 活的惯习还依然存在,在这样的场域实现中国家政学的本土化,文化适应是首要的要素。从 中国文化中研究人们的家庭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把传统的家政思想与西方应用性家政学科 相融合。我国的家政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把家庭生活质量落到每一个家庭成员整体素质增强 、发展上,即把人的潜能实现和发挥、人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直接统一起来,切实把提高家 庭生活质量、推进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落到实处B14(樊金娥,2004)。所以家 庭成员素质的提高离不开中国文化思想与家政技术的融合。
中国家政学科的发展,除对文化还要对社会政策场域进行考量。中国社会政策的制定 以宏观为主,主要着重从社会问题视角解决社会发展的矛盾。目前没有一项从家庭角度制定 的社会政策,中国家政学科的本土化缺少政策的支持。党的政策里面明确大力发展社会服务 业,但是没有出台与家政学科相关的政策。家政学科的本土化缺少政策的支持,所以政府有 责任从政策的角度推动家政学科的本土化。笔者认为,中国为拉动内需,实行政府购买服务 ,加强社区建设,应该说为家政学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家政学应把握这一机遇,反思自 身发展,科学合理地本土化定位。国家正在加强建立社会工作队伍,家政学应借鉴社会工作 的发展理念和经验,在社区建设中实现家政学和社会工作的融合,推动中国家政学科的发 展。
  家政学本土化因素除以上两个之外,还要考量中国家政教育的本土化。家政学是一 门以价值理念为本位的专业,所以家政学要现实价值理念和应用技术的双翼齐飞,不能仅 仅传播技能,更需要理论的支撑。家政教育的发展要在家政理论的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知识与 专业并重,专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并重的局面。家政教育不仅是一门专业教育更是一门通识教 育,培养的是专业人才更是社会合格的公民,应把其列为通识课程,在学校和社会上全面推 广。
  中国家政学科的本土化,无论是基于文化、政策还是教育的考量,最为核心的还是学科 的自主性本土化,实现文化自觉。学科的自主性本土化关键在于研究视域的转换。以学科思 维方式审视自身的发展,从家政哲学的视角批判和重构家政学理论。针对以上中国家政学本 土化的考量,要想实现家政学质的飞跃,突破其他学科的扩张,必须建立明确的、有一定哲 学高度的范式来指导家政学的发展。所以,家政学的发展,必须介入家政哲学,把家政哲学 发展为家政学的学科范式,使家政学从应用层面向思维理念层次转变,提升我国家政学的 理论品质,为我国的家政学本土化研究指点迷津,成为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家庭生活质量 的引导者。家政哲学理念也将成为我们和谐家庭建立的理性选择。在满足国民发展的同时, 也为我们家政学者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天地。所以,家政哲学理应成为家政学的范式。

注释:
①夏邦新.家政学方法论的几个问题[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 03:25.
②夏邦新,王翠云.学点家政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5.
③冯觉新.家政学——核三角的新枝叶[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8. 
④李小江,梁军,王红.女子与家政[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24.
⑤王乃家.家政学概论[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7:16.
⑥樊金娥,李欧.对传统家政学研究“惯习视域”的学理反思[J].吉林工学院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2,(1):4.
⑦王乃家.家政学概论[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7.
⑧王思斌.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中国社会导刊,2007,(12):16.
⑨王龙梅.日本现代家政学的变迁与考察报告[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 06,5:23.
⑩B11B12[法]布尔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 ——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B13梁漱溟.中古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46. 
B14樊金娥,李欧.对传统家政学研究“惯习视域”的学理反思[J],吉林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1):4.


收稿日期:2009-08-17
作者简介:夏长宝(1981—),山东济阳人,江苏省宿迁学院社会服务系社会保障教研室教 师,社会学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工作与家政学、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
 

 

2012-11-14 13:00:50 - http://www.ems86.com/
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12-2014年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立项评审结果的通知 3/22
ASEI2014会议官网: http://www.asei-conf.org/ 2/28
2014 年全国小儿麻醉学术年会  2/28
《呼啸山庄》中的叙事视角与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  11/14
上海市图书馆学会2013年课题指南  1/20
 

组织机构

收录证书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