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中的叙事视角与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 罗 倩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330022) 摘 要:本文利用热奈特的叙述理论,揭示出《呼啸山庄》独特的叙述技巧。小说采用 多重叙述者的“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来展开故事情节,并且在各自的叙述中体现出不同人 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小说“激情”与“理性”之间的冲突这一主题。 关键词:爱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叙述视角;第一人称回顾 性叙述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 2010)01-0079-03 《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短暂一生中唯一的作品。1947年,她和姐姐夏洛蒂·勃 朗特分别出版了小说《呼啸山庄》和《简·爱》,后者一出版便热销一时,而前者却不被世 人看好,甚至遭到激烈的批评。然而,这种情况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却发生了巨大转变,评 论界对于《呼啸山庄》的评价远远高于《简·爱》,Magill认为: “任何对英语小说的研究 ,如果没有讨论到《呼啸山庄》,都是不完整的。”①当然这一切与这本小说精湛的叙事 技巧是分不开的。 一、“ 框架式”的叙事视角 叙事学家热奈特在区分不同叙事层次时曾说:“一个故事中叙述的事件在叙述层次上 要高于讲述这个故事叙述行为发生的层次。”②也就是说,叙述可能存在两个层次,一个 是 超故事层,另一个是故事层。超故事层意味着叙述者处于虚构的故事之外来叙述整个故事, 虽然超过了故事虚构的层面,但仍然是叙述者在叙述,而不是实际生活中的作者本人在叙述 。所谓的故事层,是指叙述者作为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来讲述,并且一般是以第一人称来叙事 的。小说是以洛克伍德先生的日记开头:“一八○一年。我刚刚拜访过我的房东回来。” ③ 根据上面给出的定义,我们可以得知:洛克伍德是处于整个故事之外来叙述的,他本身并 没有参与其中,所以这是第一层叙事行为,即超故事层。而日记里叙述的事件,包括耐莉的 讲述,则是故事层。《呼啸山庄》以洛克伍德的日记为总框架,中间嵌套了耐莉所讲述的故 事,采用两位叙述者,在多个层次上来展开故事,使得小说情节更加引人入胜。 除了框架式的叙述层次外,《呼啸山庄》中使用的叙述视角也为这部小说增色不少。视 角是指叙述者或人物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的角度。“热奈特的叙事理论尤其重视叙述者在作 品结构中的地位,认为叙述者的变化影响作品的结构及其美学效果。”④他在《叙述话语 》 中进行了归纳和简化,提出自己的三分法,这种三分法是对三种聚焦模式的划分:“非聚焦 或零聚焦”﹙这是传统的,无所不知的视角类型,叙述者可以从所有角度来观察被叙述的故 事,可用“叙述者>人物”这一公式来表示;“内聚焦”叙述者仅说出某个人物知道的情况 ,可用“叙述者=人物”这一公式来表示;“外聚焦”叙述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但不进入人 物意识,也根本不想对人物见闻做出合理的解释,可以用“叙述者<人物”这一公式表示﹚ 。很显然《呼啸山庄》这部小说采用的是内聚焦,并且是叙事角度一直不变的固定式,即“ 固定性人物有限视角”⑤小说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作者除了精心安排两个固定的叙述者(耐 莉和洛克伍德)之外,还让故事中的其它人物也参与叙事,例如(包括书信等形式) :希斯 克厉夫讲述的是他和凯瑟琳在画眉山庄的遭遇,伊莎贝拉在呼啸山庄写给耐莉的信,凯西叙述 的是她和小林顿在呼啸山庄的约会等,所有的这些使小说有了多重叙述者的声音。可以说如 此复 杂的叙述技巧在19世纪以前的小说写作上是史无前例的,而只有像艾米莉·勃朗特这样天才 般的作家才能够运用自如。这种多重叙事不仅使小说情节得以发展,并且读者可以通过不同 的人物叙述看出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 二、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 我们知道,在传统的第三人称叙述(即全知叙述模式)中,叙述者通常用自己的眼光 来叙事,但是“在20世纪初以来的小说中,叙述者往往放弃自己的眼光而采用故事中主要人 物的眼光来叙事”⑥,这也是申丹在《叙述学与小说》中提到的“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 。 这种第一人称叙述者采用自己过去经历事件时的眼光来叙事,会产生不同的修辞效果。《呼 啸山庄》以洛克伍德的日记为引导线引出耐莉的讲述,很显然耐莉的叙述成为小说的主体, 她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并且以小说的边缘人物去看待小说的中心人 物,读者仿佛就站在这个人物的肩头,通过这个人物的视觉、听觉和想法来观察事件和其它 人物。前面已经说过,艾米莉除了运用耐莉和洛克伍德这两个主要叙述者外,还穿插了其它 的人物叙述。这些以“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的插叙在小说中虽然仅占一小部分,但起着不 可估量的作用,使小说看起来更加生动和完整,并且让读者看到不同叙述者的性格上的不同 。 在小说中就出现过一个情节,被艾米莉剪取为三个片段,从三个人物的角度来叙述这件 事,由于他们各自的态度和立场都不同,因而叙述出来的效果也大相径庭,但是留给读者的 思考却是深远的,颇似现代主义小说的审美效果。例如:一个星期天,凯瑟琳和希斯克厉夫 逃出辛德雷的管束跑到画眉山庄,对于这样一个情景,读者可以找到三个人物的不同叙述。 1、凯瑟琳的日记:由于她忍受不了读那种没用的经文,于是“提起我这本脏书的书皮 哗啦一下,使劲地把它扔到狗窝里去,赌咒说我恨善书。希斯克厉夫把他那本也扔到同一个 地方。跟着是一场大闹。”⑦ 希斯克厉夫则建议说“我们可以披上挤牛奶女人的外套, 到 旷野上跑一跑。”⑧ 在这一段的讲述中,从一些带有个性特征的词可以看出女主人公是 一 个感情丰富,爱憎分明的女性。在她的日记里我们既看到了凯瑟琳桀骜不驯的一面,同时也 看出孩童时的凯瑟琳已经对希斯克厉夫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这也为后文做好铺垫。 2、耐莉的讲述:“一个星期日晚上,他们碰巧又因为太吵或是这类的一个小过失,而 被撵出了起坐间……全家都去睡了,我急得躺不住,便把我的窗子打开,伸出头去倾听着, 虽然在下雨,我决定只要是他们回来,我就不顾禁令,让他们进来。”⑨ 这一段的讲述 体 现了耐莉对两个孩子的同情,以及她对辛德雷的强烈不满。这段“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将 读者直接引入耐莉经历事件时的内心世界,由于小说中并没有“我当时心想”这一类引导词 ,因此读者可以更自然地直接接触人物细致的人物内心,产生更生动的效果。除此以外,这 里还给读者造成悬念:到底他们两人去哪里了? 3、希斯克厉夫的讲述:“我们瞅见了田庄的灯火,想去看看林顿他们在过星期日的晚 上是不是站在墙角发抖,而他们的父母却坐在那儿又吃又喝,又唱又笑,在火炉跟前烤火 烤得眼珠都冒火了。”⑩从这一段中读者明白了两人是去了画眉山庄,并且从中读出了 希 斯克厉夫对林顿兄妹的鄙夷之情。随后他还说到:凯瑟琳“使林顿一家人那些呆呆的蓝眼睛 里燃起了一点生气勃勃的火花——是她自己的迷人的脸所引出的淡淡的反映。她比他们高 超得没法比——超过世上每一个人,不是吗,耐莉?”B11在这里希斯克厉夫对 耐莉的赞美 之情溢于言表,并且读者可以看出他们二人有着相同的世界观,甚至连说话的语气都是相似 的,于是男女主人公之间会产生这轰轰烈烈,至死不渝的爱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小说的这一段“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使整个故事情节都变得立体起来,不同叙述者的 娓娓道来让读者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且从不同的侧面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因此,申丹 说过“人物视角与其说是观察他人的手段,不如说是揭示人物自己性格的窗口。”B1 2这种 视角让读者随着叙述者的有限讲述不断地做出自己的判断,因而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和余地 。 三、总结 “叙述视角是事件被感知的方式”B12也就是说它在对客观事物进行观照时总蕴 涵着观 照者本人特定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叙述视角的转换则意味着从一个人物的视点和其隐含的 特定价值观转移到另一个人物的视点及其隐含的特定价值观上。在《呼啸山庄》这本小说中 ,艾米莉正是通过持不同价值观念的耐莉来叙述故事,从而突出小说的主题。耐莉目睹了呼 啸山庄和画眉山庄两个家族的盛衰,见证了凯瑟琳和希斯克厉夫的爱情故事,她总是被卷入 不断发展的事件中,作为叙述者,她操纵着故事发展的进程,把三十年的往事一段段地娓娓 道来。但是在耐莉的“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中,她根本就不能理解主人公的丰富情感,甚 至表现得有些冷漠。与此产生强烈对比的是凯瑟琳和希斯克厉夫两人的真情告白:“所以他 永远也不会知道我多么爱他;那并不是因为他漂亮,耐莉,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不 论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做成的,他的和我的是一模一样的;而林顿的灵魂就如 月光和闪电,或者霜和火,完全不同。”B14小说中这些火一般热情的语句,透 露出叙述者 之间强烈的感情,狂野中甚至带着一丝非理性的成分,这与耐莉的叙述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而这也正是小说的高明之处,通过多重叙述者的“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作者将呼啸 山庄的激情,粗暴与狂野和文明世界中的宁静,庄严与理性做了很好的比较。 因此,这种旁观式的第一人称视角绝不仅仅是一种叙事人称的多样化而已,它服从了 文本自身艺术选择的需要,使小说有了一种更真实的感觉,有了更丰富的整体感。而这种叙 述视角的运用对于19世纪的小说而言,更是一种开创性的成功。这也就是《呼啸山庄》为何 在20世纪的评论家眼中,它成了一部具有独特气质的经典之作。
注释: ① Magill, Frank N. (Ed.). Critical Survey of Long Fiction: English Language Ser ies (Vols. 1 - 8) [M] Englewood ,New Jersey :Salem Press ,1983:32. ② Genette, Gerard. Narrative Discourse: An Essay in Method. Trans. Jane E. Lewi n. [M]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0:64. ③⑦⑧⑨⑩B11B14Emily Bronte. Wuthering Height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 1996:1, 14, 15, 18, 20, 22, 91. ④ 王一川. 批评理论与实践教程 [M]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56. ⑤⑥B12申丹.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第三版) [M]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 3, 52, 71. B13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异论 [M]. 中国社科出版社,1998:21 . 参考文献: [1]Emily Bronte. Wuthering Heights [M] .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 1996. [2]刘俐俐. 外国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 [M] . 北京大学出版社. [3]Magill, Frank N. (Ed.). Critical Survey of Long Fiction: English Language S eries (Vols. 1 - 8) [M] Englewood ,New Jersey :Salem Press ,1983. [4]申丹.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第三版) [M]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5]王一川. 批评理论与实践教程[M]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异论 [M]. 中国社科出版社,1998.
收稿日期:2009-11-12 作者简介:罗倩(1986—),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外语学院07级研究生。研究方 向:英语语言文学,英美文学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