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与人生的纠结 _时代人物 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基金课题
 
作品与人生的纠结
投稿信箱:ems9586@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作品与人生的纠结
——也谈作家海明威的妇女观 
张 敬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401120) 
  摘 要:海明威笔下女性人物研究中一直存在着争议,这是时至今日人们不断探索这一领域的 原因。本文基于当时女权运动的社会背景,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分析作家矛盾、对立的妇 女观的成因及其在作品中的深刻体现,以佐证作者并非众多评论中“没有女人的男人”,有 助于解读海明威内心深处对两性关系和谐融存的渴望。
  关键词:海明威;新女性;女性形象 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 2010)02-0032-04
   海明威以描绘“硬汉形象”著称于世,相比之下,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各异,争议颇多。 海明威的好友菲茨杰拉德曾暗示海明威不善于写女性。也有评论家说他描写女性人物笔墨清 淡,刻画浅显。以埃德蒙威尔逊为代表的一部分评论则指责海明威是一个“男性沙文主义猪 猡”。①很多女权主义批评家认为,生活中的海明威是个大男子主义者,因此他笔下的女 性形象难以摆脱他对女性态度的主观性和局限性。②事实如此吗?
  很少有作家像海明威那样,怎样活就怎样写,因此,关注海明威的生命历程、情感经历 ,就成为我们分析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只有了解形成作家态度的诸 多方面的因素,我们才有可能真正了解作家注入其作品中的道德倾向,以及个人的意识轨迹 。

  一

  海明威出生在女性运动“第一次浪潮”发展时期,尤其是他旅居的巴黎,女性意识风起 云涌。这个时期女性主义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论证女性在天性、生理、德性、知识能力方面与 男性并无二致,所以没有理由不在社会中给她们以同男性一样的地位和权利。因此,她们模 仿男性抽烟、喝酒,进入男性特有的活动领域,以颠覆传统的社会性别结构,促进性别角色 的重构。③从《太阳照常升起》里开篇部分,杰克带着妓女在酒吧里见到勃莱特和一帮男 同 性恋跳舞的场景,可以看出,当时巴黎的酒吧文化恰巧代表了那时的社会对性别意识的模糊 。另一方面,一战后弗洛伊德的理论被大大强化而且曲解,给当时的人们以很大的冲击,女 性不再掩饰对性的渴望,抛弃了传统的道德观念,不再有“贞洁”的观念。这种变化对海明 威那一代人来讲,是个划时代的冲击,男性以和新女性交往为荣,海明威也不例外,种种社 会因素也促使海明威想描写这个时期的新女性。但无意识中透露出了他个人复杂、矛盾的妇 女观。

  二

  海明威生长在一个社会性别界限区分不严格的环境中。海明威的母亲与老师斯泰因一样 ,热衷于女权主义,追求个人的艺术抱负。海明威的母亲爱好音乐,歌唱得好,在唱诗班唱 圣歌,还教音乐。她的收入原本比海明威的父亲高。而他的父亲则分担着做饭之类的家务劳 动。相对于父亲,母亲格雷丝在海明威的性别意识与妇女观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更为复杂的作 用。她坚强独立,生气勃勃,极力想将自己的意志和想象力倾注在海明威身上。海明威自小 同只比他大一岁的姐姐一起活动,梳同样的发式,穿同样的衣服,一起上小学,被他的母亲 制造成同性双胞胎的假相。这种古怪的做法有人评论道,他的母亲通过此举可以找到一个渠 道去释放她作为女人来感受男人的雄心和力量的愿望。但正是这种经历使得海明威后来能在 作品中超越自己的性别身份,从女性视角去观察事物,揭示她们的内在感受以及她们对事物 的个人反应;使得他能够洞察和同情女性的苦难,理解妇女怎样受到男性自我中心的排挤而 遭受不公的境遇。
  海明威一辈子与他意志坚强的母亲的关系紧张。海明威高中写给教师的一封信中,这位 教师记得他的母亲比她记得她儿子海明威更清楚。这种看法是令人吃惊的。它不仅说明海明 威跟他的母亲关系紧张,而且暗示他毕生与女性打交道时出现了不少麻烦。④他回到家中 要 维持中产阶级家庭温文尔雅的礼仪和外表,必须在母亲期待的目光中表现得彬彬有礼,得忍 受母亲的劝说与质问。他母亲曾经严厉批评《太阳照常升起》,引起海明威的强烈不满。后 来,他归咎父亲的自杀责任在于母亲身上,认为是母亲逼死了父亲。认为她忙于音乐、绘画 ,不会 理家,没有尽到妻子的责任。就像他认为菲茨杰拉德的一辈子坏在他妻子姗尔达的手里一样 。相反,海明威同保琳的母亲相处得很好。他认为保琳的母亲能够协助丈夫管理好家务,教 育好孩子,不像他自己的母亲,自恃有艺术天才,爱同丈夫闹独立,又缺乏管家的能力。 ⑤ 海明威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既有女性般的敏感,又有男性的雄伟气质。但母亲的强悍, 父亲的懦弱,导致他无意识中对“阉割”的恐惧以及男子汉气概失去的忧虑。他对男女竞争 中男 性的被动、无能与软弱表示出了担忧,害怕母亲般的新女性的存在使男性丧失男子气,因此 有了他笔下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人物—新女性和传统女性,甚至短篇小说中具有摧毁力的女 性角色。

  三

  海明威是一个重复自己的作家,也就是说,他虽然有想象力,能观察,有“耳朵”,但 他离不开自己的生活经验,包括精神经历,他的艺术世界始终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生活经历。 ⑤因此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多是以他生活中的女性密切相关。与此同时,他本人复杂、矛 盾 、对立的妇女观揉进了他的作品中,表现在他对包括他母亲在内的强悍、敢于挑战男性世界 的女性的矛盾心理和对温柔顺从、聪明贤惠的妇女的推崇态度中。他最爱的妻子哈德莱就是 一个温顺柔和且具有母仪风范的女人,从中就可以看出他对何种女性存有赞同。
  海明威对比他大几岁的初恋阿格妮丝刻骨铭心,这一点可以在《永别了,武器》中得到 佐证。但阿格妮丝的突然转嫁他人让他觉得受了愚弄,还使海明威在心理上形成一种自我防 卫机制。这段感情影响了他后来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塑造,甚至他的前两任妻子都比他大好几 岁。海明威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喜欢把掌握权握在自己手中,对别人较为苛刻,对妨碍他 的创作或违背他意愿的人常常是毫不留情。每当婚姻遇到波折,他总是一面维持现有的婚姻 ,同时又和其他的女性交往。然后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婚,无论过去的妻子是富有还是忠贞。 
  在西方女性意识高涨的环境中写作的海明威,其思想和创作在内容和精神上都与新的社 会氛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笔下的女性或多或少是独立的,他欣赏这样的女性。他生活 中的女人们都兼有传统与新时代的特点。哈德莱钢琴技艺精湛,喜爱滑雪;保琳是杂志编辑 ,追求新潮,热爱骑马、射击,喜欢跟着他到处跑,《非洲的青山》就以她和海明威去非洲 打猎的经历为脚本;玛莎是新闻记者,个性独立,喜欢打猎,《第五纵队》的男女主人公分 别以海明威和玛莎的某些特点为原型;⑥玛丽也曾经是记者,且拥有深海捕鱼的专业技能 。从他的婚姻和女性交往的经历发现:海明威认同具有现代品格的女性。
  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太阳照常升起》的初衷就是塑造那个时代的新女性形象。该小说 取材于海明威夫妇与一帮朋友在西班牙观看斗牛的经历,其间,海明威被达芙登夫人所吸引 ,公开与之调情,并引起一场纠纷。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女主人公勃莱特比男性人物有意 味得多。20年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与意识形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女性开始喝酒、吸烟,以离 婚的方式结束不快乐的婚姻。美国社会的中产阶级还不能接受离婚的同时,巴黎已经有80多 个妇女团体,6万妇女会员,这种社会变革赋予了勃莱特这个人物生命力。勃莱特不是美国 文学史上一位追求性解放、思想自由的女性,而是当时新女性的一个缩影。她并不想用自己 的魅力换取金钱,她不想经济上依赖罗德罗,她拒绝伯爵的金钱诱惑,不同于真正的妓女; 在狂欢节上,她很不情愿成为一群舞者的中心,宁愿自己跳舞,说明她并非想以自己的魅力 控制男人。她离开罗德罗,声称不想毁掉年轻人,实际上是怕服从于男性,为他们改变。然 而海明威并没有把她塑造成一位最激进的女性新形象,她不抗拒婚姻,尽管失败两次,仍订 婚并期待归宿;她没有获得经济上的独立,仍要接受朋友为她买单。她的所谓原则是矛盾的 、混乱的,她是处在挣扎中的女性代表。她体现新女性的地方是她想自己去做出选择,在绝 望迷惘的环境里寻找自己的出路和快乐。此外,海明威让杰克来叙述《太阳照常升起》中所 有人的故事,勃莱特全是我们从杰克嘴里了解到的。不难看出,海明威想表现当时女性运动 的如火如荼,又惧怕女性成为控制的中心,因此由杰克来讲述故事的发生,难免带有他的倾 向。尤其是在狂欢节过后,杰克改变了,他受到的伤害要比在战争中遭受的还要严重些,因 为他一贯拥有的原则打破了。杰克因为对勃莱特的爱放弃了很多他视为生命的原则,表明了 海明威害怕男人因此而受女性的驱使。
  海明威虽推崇勃莱特般的新女性,但他本人眼中的理想女性并非如此。现实中,海明威 对于妻子的要求是以他为中心,为他服务。他的三任妻子对他都是罕有的一味顺从。与第三 任妻子玛莎失败的婚姻一直蚕食着他的心:她反对屈从于他的意志,这使他伤心不解,他不 明白她为何不像他的前妻那样对他惟命是从。像《永别了,武器》女主人公凯瑟琳,无疑是 海明威女性人物中最具理想化色彩的一个,这一个人物身上几乎具备了所有理想爱人的优点 。大家看到,小说中的凯瑟琳只有温柔、顺从,像猫一样的温柔、顺从。她把爱情视为一切 ,为爱情奉献,她几乎是忘我的。为避免爱人担心,她隐藏压制内心的害怕。“我只想你所 想”,她这样对男主人公亨利说。这也是海明威和他的男主人公对女性品格的要求。⑦《 丧 钟为谁而鸣》中的玛丽亚,极像《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温柔、理想化,没有 个性,与凯瑟琳有着同样的爱情观,注重给予、奉献、追求夫妇合一的境界。⑧1948年, 海 明威把旅游期间结识的意大利美女阿德丽亚娜写进小说《过河入林》里,成了女主人公瑞娜 塔。瑞娜塔也是没有个性的人,没有脾气,没有独立的思想,因而也没有独立的行动,像是 时装店里塑料制成的人体模型,没有一点生气。这一类女性是简单的。通过她们,海明威试 图说明女性不能称为完全独立的人,是依附于男性而存在的,是被动的,女性的人生原则只 能在完善男性中得以升华。
  海明威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更加丰富,但仍十分注重他本人的直接经验。海明威在《 非洲的青山》中把金钱列为诱惑作家堕落的首要原因。对于金钱的作用,海明威有切身的体 会,他能到非洲去就是靠保琳叔叔资助的。他的妻子保琳成了故事里有钱的妻子海伦,成了 哈里辱骂的对象。关于《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的玛戈是美国“漂亮的婊子 ”的典型。类似的人物就是同他保持了多年婚外恋关系的简恩·梅孙。海明威这篇小说的女 主人公玛戈最终用枪打死了自己的丈夫,评论家众说纷纭,有的说是玛戈故意枪杀了丈夫, 因为她发号施令惯了,觉得一旦她丈夫成为一个勇敢的人,他就不再听话。海明威本人说: 我可以给你们的惟一暗示,即使我相信这个丈夫是偶然被妻子击毙的,事实上这是很少见的 。因为那些妻子都是淫妇,而且实际上是预先有策划的。⑨可见,海明威惧怕女人占有话 语权。
海明威一生对女人抱有一种复杂的矛盾心理。他希望女人恪守传统,贤淑善良;又希望 女人风情万种,聪颖敏锐。这一方面是当时新女性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也暴露出 了海明威塑造女性人物时受个人感受与直接经历的影响。他的作品体现着他女性意识的发展 轨迹,他在两极分化的女性角色中调整对她们的认识,思考着西方现代文明背景中父权文化 下的男人与女人的关系。

  四

  海明威是一位善于把握男性世界的作家,但他从未停止过对女性世界的思考。海明威认 为女性寻求的自由平等应该是不侵犯男人的主体意识下的平等。他对于女性主宰男性的情形 是恐惧的。他虽然塑造了勃莱特这一“新女性”形象,但是却暴露了他的复杂的妇女观。他 同情勃莱特的遭遇,把勃莱特塑造的有血有肉,讲述了她之所以变成这样的原因。但是他不 赞同勃莱特掌控男性的行为,所以在整个文本中,海明威把话语权交给了杰克,用杰克的眼 光看待一切事物。他让勃莱特在经济上依赖男性,而且精神上也是空虚的,这表明,不管怎 样思想解放的女性,最终都离不开男性。
  与此同时,他在心底和潜意识中呼唤着一种情感,一种慰藉男人身心伤痛的关爱与体贴 。他对新女性既赞同又害怕的矛盾态度使他更渴望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 和相互爱慕的两性关系。她们用爱与奉献帮助男性完善自我,同时也完善了她们自己。勃莱 特、凯瑟琳、玛丽亚的爱不是苛求的,不像科恩的情人弗兰西斯,盛气凌人的,好嫉妒的, 占有欲强的,和工于心计的。海明威赞赏男女之间无所求的感情关系,就像杰克、迈克对勃 莱特,凯瑟琳对亨利,玛利亚 对乔丹,而不是像罗德罗那样想改变勃莱特。
  海明威虽然不赞成男性反过来受女性的奴役,但也没有把女性看成没有价值的、没有独 立能力的、依赖男性生存的可怜虫。他不赞同女权主义运动中一些妇女努力把男性的价值取 向与 行为标准作为衡量自己的标杆,并竭力闯入男人的领域与男人竞争。⑩在他两种对立 的 女性人物塑造中,反映出了女性不该忽视自己的美德,否则将是男女社会性别角色的丧失。 因此,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我们提前看到了女性运动的第三阶段的新思想:男女角色互补的 社会性别观。


注释:
①⑧郑汉生. 海明威的女性意识及其女性人物形象[J]. 求索, 2003, (2) : 193, 194.
②隋燕. 没有女人的男人—也论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J]. 外国文学研究, 2003, (3 ) :57.
③郭爱妹. 女性主义心理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12 :31. 
④杨仁敬. 海明威在中国[M].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6, 5: 184.
⑤⑥⑦⑨董衡巽. 海明威画传[M].  郑州: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7.1: 89-90, 154, 104- 105,139. 
⑩戴桂玉,双性视角作家海明威[J]. 外国文学, 2003, 6 : 80.
参考文献:
[1]Scott Donaldson. Ernest Hemingway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 ge Education Press, 2000. 
[2]Linda Wagner-Martin. New Essays on The Sun Also Rises [M]. Beijing:Pekin g University Press, 2007.1. 
[3]Scott Donaldson. New Essays on A Farewell to Arms [M].Beijing: Peking Un iversity Press, 2007. 


收稿日期:2010-01-28
作者简介: 张敬(1974~),女,天津市人,西南政法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 :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

 

 

2012-11-14 11:59:19 - http://www.ems86.com/
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12-2014年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立项评审结果的通知 3/22
ASEI2014会议官网: http://www.asei-conf.org/ 2/28
2014 年全国小儿麻醉学术年会  2/28
《呼啸山庄》中的叙事视角与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  11/14
上海市图书馆学会2013年课题指南  1/20
 

组织机构

收录证书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