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途径与方法 _时代人物 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基金课题
 
浅谈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途径与方法
投稿信箱:ems9586@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浅谈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途径与方法 
李 波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吉林 长春130022) 
  摘 要: 城市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的自然资源,在经济、民防、环境建设以及城市可持续 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现代社会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的特点,介绍了国内外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概况,提出了地下空间开发同城市建设相结合的途径与方法,以供推 广借鉴。
  关键词: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特点;概况;途径与方法 
  中图分类号:G7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 2010)05-0103-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城市空间容 量的需求与城市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城市面临着功能布局不尽合理、交通阻 塞、环境污染等制约城市发展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实现城市的集约化发展和可持续 发展,大幅度提高整个城市的生活质量,达到高度的现代化,人们在向城市高空寻求空间的 同时,也正在积极地开拓城市地下空间。地下空间是相对地上空间而言的,是地球表面以下 天然或掘造形成的地下空间,地下空间建筑是指在自然形成的溶洞内或由人工挖掘后进行建 造的建筑,泛指生产、生活、防护的地下建筑物和构筑物。在各国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发 展战略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缓解城市发展中的多种矛盾,使地上、 地下协调发展,是现代城市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也是广大科研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

   一、现代社会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的特点
  地下空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战备资源,其类型有自然洞穴、人工洞穴、地下建 筑物和地下构筑物等。与地面空间相比,城市地下空间具有良好的防护性、密闭性、稳定性 和显著的节地性及一定的经济性。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不仅可以扩大空间容量,满足多 种功能要求,而且有利于增强城市总体防护能力和防灾能力,有利于节地和改善环境,在促 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社会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的特点是:
  1、为城市规模扩大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空间资源,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2、具有良好的密闭性与稳定的温度环境,适宜掩蔽及对环境温度有较高要求的工程, 如指挥中心、贮库、精密仪器生产用房等。
  3、节约城市用地,保护农田及环境,节约资源,改善城市交通,减轻城市污染等,如 地下交通工程可将废气统一处理而不污染空气。
  4、地下空间建筑有较强的防灾减灾优越性,可有效地防御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各种武器 的杀伤破坏作用,对地震、风、雪等自然灾害及爆炸、火灾等灾害抵御能力较强,对爆炸、 火灾的蔓延控制较容易。
  5、地下空间建筑由于处在岩土中施工难度大且复杂,一次性投资成本较高,但使用寿 命长。其封闭的特性对设备要求较高,人们对其适应性较差。
  6、地下空间建筑的缺点是自然光线不足、与室外环境隔绝、通讯效果差、对防水、防 潮要求较高等。长期居住应选择地下掩土式或窑洞式建筑,而全埋式地下空间建筑等适宜工 业、国防、公共场所、民防、交通与贮库等建筑。

  二、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概况
  1、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概况
  现代城市地下空间建筑的出现,一般以1863年英国伦敦建成的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为标志 。至今,地下空间的开发已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国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从大型建筑物向 地下的自然延伸发展到复杂的地下综合体再到地下城,地下建筑在旧城的改造、再开发中发 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地下市政设施也从地下供水管网、排水管网发展到地下大型排水及污水 处理系统,地下生活垃圾的清除、处理和回收系统,以及地下综合管线廊道①。地下建筑 的 内部空间环境质量、防灾措施以及运营管理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亚洲,国土狭小而人口 密度较高的日本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进行市政建设,从日均流量达上千万人次的地下轨道交通 网络,到商店鳞次栉比的地下街②,以及通讯和能源供应的地下设施等都已达到了相当的 水平。
  2、国内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概况
  我国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经历了的3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 中期,为大规模的民防建设时期,这一阶段形成了单纯的以民防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主体的 认识; 第二阶段为80年代末的平战结合阶段,提出民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开始着重于将已有 的民防工程改造成为平时使用,以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发挥民防工程的平时经济效益,后来 建设的民防工程就按照平战两用的思路进行建设;第三阶段,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时代,地下 空间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完全从民防范畴脱离出来,目前已有的地下空间利用设施有:交 通隧道、地铁及其沿线开发、供给设施、排放设施、地下街、地下车库、地下步行道网、地 下综合体等③。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在近30年的时间内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对于 城 市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不少差距。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缺乏城 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统筹安排和全面规划;管理机构条块分割,形不成合力;城市地下空 间开发利用无法可依;平战结合利用不足、处理不当,影响了地下空间开发的积极性;地下 动态交通功能开发不足。

  三、地下空间开发同城市建设相结合的途径与方法
  1、充分利用地面建筑的地下部分空间
  充分利用地面建筑开发单层或多层的地下室,作为库房、出租店铺、地下车库等用房, 可提高城市的容积率。同时他又是防灾和防护工程的一部分,在危急状态下可作为掩蔽工程 。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是将这些独立的地下空间用通道相互联系起来,形成四通八达的地下 空间网。
  2、地下空间开发规划的功能要与地面建筑使用性质、环境相关
  地下空间建筑的规划要与地面建筑使用性质相关联,还要与环境特点协调一致。如在繁华 商业中心,针对地面特点为繁华、拥挤,则应开发与经营有关的地下商业街、地下综合体和 娱乐场所等。因此,对于不同地段环境特点其地下功能规划是不同的。

  3、地下综合体的规划应在城市中心地段
  地下综合体的开发与规划主要应在城市中心广场、车站、商业中心区等地段。综合体的 特点是功能多,集交通、购物、娱乐、步行等功能为一体,是城市地下空间中较为复杂的大 型建筑系统。地下综合体投资大、涉及因素多、建造条件复杂,往往与地下街、地下铁道车 站相连。
  4、通过地下轻轨交通建设大规模改造旧城,并与新城建设相结合
各国在进行地铁建设中都将新城规划与旧城改造结合起来。地下轻轨建设投资巨大,与城市 景观关系密切,能为城市带来新貌,特别是将地铁站同大型综合设施相结合,其服务功能十 分强大,保护了地面自然景观。
  5、充分利用已有的地下人防工程进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
  我国人防工程建设已有几十年历史,各大中小城市都相继建设了大量的人防工程,花费了大 量资金取得 了很大的成就。有些城市对相当部分人防工程改造成平时能加以利用的地下建筑,取得了较 好的经济效益,是值得借鉴的。
  四、结语
  目前,国内外均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极为重视,发达国家规划起步实施较早。在我国 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使我国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但是大规模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由于该项工作属于新近发展起来的跨领域、跨行 业的新学科,许多法规政策、技术规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当前要认真地进行城市地下空间 开发利用发展战略研究,以长远发展的眼光充分调动开发城市地下空间的积极性,规范管理 ,是最为迫切的重 大任务。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能否顺利开展,关键是要研究探索适合我国城市特点的方法 和途径,根据我国近年来各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实践和已建工程的经济效益分析,只要重 视编制规划、合理融资、有效管理,并且与城市建设同步进行和有机结合,城市地下空间的 开发利用一定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注释:
①安文娴,李楠.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初探[J].山西建筑,2009年,(9):30.
②胡文宏.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特点与施工风脸管理的探讨[J].中国质量,2009,(8):4 3.
③张智卿.浅谈城市地下空间设计[J].山西建筑,2008,(32):56.
参考文献:
[1]薛华培,张伟.论中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途径与措施[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 ,2007年,(3):55-60.
[2]夏正伟.城市活力空间的延续与拓展——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新思考[J].常州 工学院学报,2009年,(3):21-25.
[3]杨木壮,张建峰,郑先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潜在不利影响及其对策[J].现 代城市研究,2008年,(8):24-28.
[4]梁闽春.当前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人民防空,200 9,(1):28-29.  

收稿日期:2010-03-29
作者简介: 李波(1960~),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土木工程。
 

 

2012-11-13 13:46:54 - http://www.ems86.com/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发布2013年度全国石油石化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优秀成果奖、优秀论文奖、优秀著作奖  1/9
四川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获奖项目公告(中) 11/15
陕西省推荐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 六---十 1/13
江西省第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项目 11/15
2011年度国家能源局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1/19
 

组织机构

收录证书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