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使命 _时代人物 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基金课题
 
大学的使命
投稿信箱:ems9586@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大学的使命
——对于培育塑造大学精神的思考 
徐建伟
(长春工业大学,吉林 长春130012) 
  摘 要: 大学不同于初中和高中,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要从教师的教诲中 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不仅要锻炼自己的能力,更要培养一种对社会的人文关怀。钱宾四先 生也曾指出中国的学问传统向来有三大系统,第一系统是“人统”,其系统中心是人。学者 ,所以学做人也。一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有理想有价值的人。第二 系统是“事统”:即以事业为其学问系统之中心者,即学以致用。第三系统是“学统”,即 以学问本身为系统者,即为学问而学问。中国人历来重视“人统”。② 《礼记·大学》 中 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即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自 身所具的光明德性,直至做到完善。
  关键词:大学精神;文化 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 2010)05-0110-02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具有 凝 聚力、激励力和感召力的作用,对大学未来发展具有引导作用。大学精神在高校发展的每一 个阶段都应不断丰富其内涵和外延,以不断激励大学人共同奋斗,推动大学的繁荣。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失去了大学精神,大学就失去了灵魂,就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而当前大学的教育及对大学精神的塑造和培养过于浮躁和简单。
  一、教育不应该吹糠见米,急功近利。当前大学教育过于追求某种规模,过于追求表面 的浮华,把学生当成一件产品,对学生的教育也只是履行一个过程。我们本应借助改善校园 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改善师生关系等手段来塑造培养大学精神,但在实际中我们忽视了教 育的本质,而将手段变成了目的。
  二、普遍存在校园文化环境的形式化,缺少其精神内涵。校园文化建设应当是大学精神 的具体化和表现形式。她的每一处设计、每一个景观都要有其内涵,而不应当是杂乱无章的 ,更不是简单挂几个条幅,出几块黑板等就能提高学校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而现如今学生读书于校园,做学问的少,浮于跟随社会潮流的多;校外旅店的宣传比校园学 术讲座的海报更有气势;校园内,除了晨读的身影和图书馆埋头苦读的情景让人心动外,还 有多少值得品味的“文化”,又怎能使学生对大学产生归宿感,怎能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 任感呢?
  三、学校教师的学识和魅力应当不断提高。大学精神不是人为设定的,是大学诸多因素 长期相互撞击和融合的结果,是学校一代又一代创业者业绩、品格、精神的结晶,尤其表现 为教师的学识、精神风貌和人格特征。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言,“一校精神之所在,不仅仅在 建筑设备之增加,而实在教授之得人”,大学精神的培育,大师重于大楼。①要充分调动 教 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在培育大学精神方面的言传身教、榜样模范的作用,引导教师铸造优 秀的师德、师智、师能、师魂,具有大家之风范和大师之德才,教会学生如何认知,如何做 人,如何做事。
如何培育塑造大学精神?
  一、形成有利于培养塑造大学精神的特色文化载体
  文化建设应当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化和表现形式。没有大学精神的指导和支撑,文化建设 必定是散乱和低层次、缺乏系统性的,只能流于形式。大学精神隐含在文化建设中,它是文化 建设的精髓。她的每一处设计、每一个景观都要有其内涵。而不是简单挂几个条幅,出几块 黑板等。即使要挂条幅、要出黑板也要经过仔细的思考。比如,在阅览器张贴“请保持安静 ,不要大声喧哗”和“你轻轻地来,带来宁静;你悄悄地走,带走知识”的影响和引起学生 的思考是不同的。
  第一,校园公共空间的装饰。要在校内的人流密集区设置体现大学精神、理念的校园文 化景观;各部门、各单位要在行政办公公共场所统一设计宣传板。要美观、得体、有内涵, 体现不同学院的办学传统与优势,体现一个部门、一个学院的特色和思考,彰显学校人文底 蕴等;图书馆、教室、食堂等地方的装饰也要有所思考,不能流于形式。
  第二,校友林建设。大学校园中存在一部分校友栽种的树,应当充分利用并发挥其作用 。每一棵校友栽种的树都要放上一个标牌,由校友书写慰勉的话语,学校也可根据校友的贡 献续写校友的成绩。不仅可以对在校学生起到教育作用,若干年后,也将成为校友的一个牵 挂和学校的宝贵资源。
  第三,推广视觉形象文化。视觉形象是一所大学的个性化标识,是学校“精神”和“文 化”的综合运用,对于提升形象、提高知名度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当启动视觉形象识别 系统工程,进一步加强学校礼品、办公用品、公务活动、道路楼宇命名、校园景观标识系统 的规范管理工作。视觉形象文化设计完成后一定会起到外塑形象、内聚力量的作用。
  二、在大的视野下梳理出全校师生认同的学校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发展,使全校师生了 解并认同自己学校,把自己同学校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只有了解了才能产生认同感,归属 感,才能热爱自己的学校。
  积极挖掘弘扬办学传统。每所学校都有她自己独特的魅力和值得骄傲的办学传统和理念 ,只有从大处着眼,凝练学校过去、现在和将来。全校教职员工只有了解了学校的历史,才 能更好的珍视现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去谋划把握学校的发展。学校也只有将自身的历史 、现在和未来清晰的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教职员工才能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学生才会了解 自己的学校,更加热爱自己的学校。
  三、师生关系要进一步深化。
  第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大师之大在于学识,在于胸怀,在于人格的魅力。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示范” ,这不仅是对教师学识上的要求,同时更是教师人格的见照。大学教师的人格是大学人的心 理结构与行为方式在教学和科研中的统一,是大学人的一种尊严,一种操守,一种境界,一 种骨气,也是大学精神的体现。教师人格上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影响和造就具有崇高境界和道 德修养的人。大学生年龄一般都在二十几岁,大学教师要么可做他们的老大哥,要么长辈。 长者就要有长者风范,心气平和,宽容大度。既便观点相左,甚至明显无理,也能以“三人 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心态来面对。从这个意义上说,育 人者先育己。
   第二,师生关系有待改造。
  教师和学生是大学校园永恒的主人,正由于他们的共同努力,才建设了大学精神,发扬 了大学精神,改造了大学精神。由此可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大学精神的培 育和塑造,而且有利于大学精神的延续。然而,随着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冲击,以及腐朽、 落后思想的传播,大学围墙里的师生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远 ,上完课后,教师夹起讲义就走,平时几乎不和学生交流,上了一学期的课,认不得几个学 生的现象司空见惯。师生之间缺乏基本的沟通,缺乏心与心的交流,深厚的师生情谊自然就 无从谈起;有的教师对学生亲疏有别,甚至做出违背原则的事情,这必然会有损教师的形象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生很难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教师也失去了来自学生的敬重,师生 关系渐趋冷漠。大学教师与学生感情的淡漠,既制约了大学精神之花的盛开,又加速了大学 精神之花的枯萎、凋谢。所以,在当前条件下,改造师生关系不仅非常必要,而且还十分迫 切。作为大学主人的教师和学生,应当建立自由、平等、和谐、互助、充满人情味而又不违 背原则的亲密关系。这种师生关系的确立、巩固与代代相传,不仅是大学精神酝酿与产生的 基本条件,也是大学精神长盛不衰的根本保证。
  总之,大学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对大学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上任 何一所知名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这不仅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大学使命之所在 ,更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我校建设国内一流地方工业大学的道路上,在大学之间竞 争愈演愈烈的今天,大学精神的塑造将是我们必须加强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我们大学的使 命。


注释:
①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阐述:“一校精神之所在,不仅仅在建筑设备之增加, 而实在教授之得人”,大学精神的培育,大师重于大楼。他认为,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 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
②钱穆,“有关学问之系统”,见钱穆《中国学术通论》,1977年第六章,P225-226。
参考书目:
[1]《什么是教育》,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邹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 版发行,1991年3月第一版)。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 认识的堆积。”①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人文教育是不 可以从教育中包括大学教育中抽出的,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2]《大学一解》,梅贻琦,著名教育家
[3]《大学·中庸》朱熹章句


收稿日期:2010-04-2
作者简介: 徐建伟(1980~),吉林辽源人,2005年7月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 学学士,2005年任长春工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学生管理科科员、助教。研究方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2-11-13 13:45:04 - http://www.ems86.com/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发布2013年度全国石油石化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优秀成果奖、优秀论文奖、优秀著作奖  1/9
四川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获奖项目公告(中) 11/15
陕西省推荐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 六---十 1/13
江西省第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项目 11/15
2011年度国家能源局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1/19
 

组织机构

收录证书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