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人格教育 邹永厚 (山东大学,山东 济南250100) 摘 要: 人格具有独特性、相对稳定性和可塑性。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直接管理者 和组织者,与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工作中扮演了重 要角色。辅导员应该积极引导和教育大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素质,运用科学方法,有针对性 地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关键词:人格;人格教育;大学生;高校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 2010)05-0112-03 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的弊病日益显露,素质教育的呼声 日渐高涨,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意义已经成为共识。人格教育是大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 我的前提和基础,正确认识大学生人格的特性,发挥高校辅导员人格教育的作用,对大学生 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一、人格及大学生人格教育 人格在不同学科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含义。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 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 为模式①。这个定义的几个要点需要进一步说明。首先,人格具有独特性。人格是与人的 个 体差异相关的概念,是个体所独具的各种物质或特点的综合体,是那些使每个人区别于他人 的全部心理特征的总和;其次,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人格的先天性因素决定其是一种相对 稳定的心理结构,是在个体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的总和②。第三,人 格具有可塑性。人格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人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的产物。 在此基础上,可以把大学生人格教育视为一种发展大学生心理素质,以培养健康的和适 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 二、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正处于迅速发展变革的时期,一方面,高等教育从知识传授 型教育向能力培养型教育发展,从强调智育的应试教育向强调人格健全发展的素质教育发展 ,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向现代人格教育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学生来 自不同地域,基础参差不齐,从而对高校学生人格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1、每个大学生的人格都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不仅仅表现在某些个别的心理或行为特 征上,更主要的是表现在整个模式上,从而使得人与人之间区别开来。不同学生的性格、兴 趣、理想等等各不相同,表现在行动上就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开朗与沉默之分、踏实与浮躁 之分。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我们不能追求全体学生形成整齐划一的人格模式,这 是不可能也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倡导一种健康人格。与传统教育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和 培养不同,人格教育着眼于人格的全面发展和培养。传统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提高 学生的做事能力为主;人格教育则以培育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主,提高学生的做人能力,塑 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2、一个人的人格及其特征在时间上具有前后一致性,我们首先要对自我有个清晰的认 识,只有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协调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也正是在相对稳定的基础 上,人格的可塑性才具有现实意义。 “个体身上存在着一些持久、稳定,且在不同地点、任务及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都表现 出一致性的特征。”③基于这种一致性,大学生不但要认识周围的同学,认识社会,更重 要 的是要认识自己,协调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尤其是刚刚踏入校门的大学新生,很大 程度上不能准确地认识自己,要么是因为过去的荣耀而过高地看待自己,要么是由于环境变 化而产生自卑心理,这种自我认知能力的缺乏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健康人格体系 的形成。因此,正确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学会评价自我和他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 义。 3、大学生的人格具有可塑性。大学是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桥梁,当学生从高中 踏入大学时,大多在17岁至19岁之间。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大学生,尚未形成健全的人格, 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可塑性非常强。没有了高中时紧张的学习生活,没有了父母 老师的时刻督促,以往熟悉的环境突然变得陌生,许多学生在相对宽松的大学生活面前往往 不知所措。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鱼龙混杂,许多大学生 在外部世界的诱惑面前难以做出准确定位,往往迷失了方向。大学生就像一尊没有成型的艺 术品,它还需要更深一步的雕琢。 三、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人格教育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和组织者,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 角色。较之于任课老师,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更多,能给予学生更深的印象和影响。辅导员的 工作决不应局限于日常事务的管理层面,而应将事务管理同大学生的人格教育相结合,引导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体系。 1、人格的独特性要求辅导员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塑造大学生不同的人格 正如高尔顿.奥尔波特所言,“人的鲜明的特征是他个人的东西。从来不曾有一个人和 他一样,也永远不会再有这样一个人。”④一个班级里的几十名同学各有特色,其性格、 兴 趣、理想以及家庭状况等各不相同,其人格也有诸多差异。只有通过仔细观察、深入了解, 科学分析学生的日常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才能把握学生的人格特点。作为辅导员要摸清 每位学生的思想状况,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格教育工作。环境不同,教 育方法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人格。辅导员要善于为每一个学生开启精神发展的领域,让他们 感受到做人的尊严,认识自我,重视自我,努力在学习生活的各方面展示自我,从而激发学 生的内在活力;其次,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尤其是在自己的某些观点、做法同学生发生冲 突时,要充分交换意见,不搞“一言堂”,而是平等地做学生的朋友;第三,适当运用评价 机制,让学生在评价的刺激下树立积极意识,通过评价来分辨是非,从而培养自尊、自强、 自信的人格。 2、人格的相对稳定性要求辅导员引导学生自我认知 作为辅导员,首先要指导学生通过别人的态度了解自己,以人为镜。在人际交往过程中 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走出自我封闭的小圈子。其次,通过比较来认识自己。与别 人比较,可以发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纠正不足,发扬长处;与自己比较,认清当前的“我 ”尚存在哪些不足,更加明确奋斗目标。第三,指导学生经常反省自己,认识自我。教给学 生反省的方法,养成经常反省自己言行的习惯,加强自我心理调整,促进自我修养。 3、人格的可塑性要求辅导员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人格特点也会相应发生变化,过 时的人格标准和单一的教育方法已不能起到好的教育效果。如果固守旧的传统或观念,在与 时代同步的大学生交往中必然会发生碰撞。因此,辅导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解放思想,勇 于创新,从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和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把握时代发展对大学生人格 要求的变化,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4、言传身教,发挥自身人格的感召力 辅导员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思想、观念、意志、情感、信念以及 理想等文化精神修养,都常常为学生所关注和效仿,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导向 和促进作用。孔子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辅导员自身人格水 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格教育的成败。辅导员首先要树立榜样意识,加强自我修养 ,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做出表率。必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从而 树立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作为人格教育的实施者,辅导员自身需要具备丰富的 才学和经验、渊博的知识,待人诚恳,处事公道,勇于改正错误和承担责任等品格,在塑造 学生的同时,不断地塑造自我。“润物细无声”,这种无声的榜样示范对培养学生的自觉意 识具有巨大潜在作用。 四、现实中的挑战 尽管当前对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达成共识,但在实践中,这项工作还面临着诸 多挑战。 1、价值观的迷失 正如本文开篇所提到的,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而学会做人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价值观 的确立。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价值观的多元化,当一些 消极思想混迹其中的时候,则是价值观混乱了。大学是一个社会制造新思想、新观念的地方 ,大学生群体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这个群体中应该形成一种符合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 主流价值观。没有主流价值观,每个人只会按照自己的想法自行其是,其结局必然是一盘散 沙。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混乱状况不容乐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大行其道 ,这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辅导员应注重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丰富大学生的文化娱乐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学术活动,形成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鼓励学 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体验人生。通过培育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环 境,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辨明真伪的能力,从而做出准确的选择。 2、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现代化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大学生群体也无法避免,大学校园已不再是象牙塔,激烈的竞争、紧张的生活节奏、巨大的 就业压力、网瘾,等等,对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而言会形成许多困扰。尽管这些问题的大多 数只是普通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纾解,也会引起自卑、失落、自闭等心理、生理上的 疾病,进而造成不良影响。当前许多高校业已着手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但是面对庞大的 学生群体,往往力不从心。由于辅导员处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较之于专业心理咨询机构, 在心理问题的日常预防、沟通的时效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这就要求辅导员应该主动学习 相关心理学知识,具备心理学专业训练,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 进行 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调试、自我解压,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 的能力,并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3、教育主体的错位 在对大学生的人格养成发挥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中,家庭和学校承担着最重要的使命。 由于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和独特性,在大学生的人格教育中,这两个因素应该互相支持、共同 努力,然而在现实中两者却截然分离以至于错位。以大学生入学为界,家庭的教育功能基本 丧失,学校独自承担起教育职能,很明显,这种家庭与学校相互隔离的状况无助于大学生人 格的健康成长。辅导员应在学生入学之初即着手了解其家庭及家长情况,与学生家长沟通并 建立一种长期 的良好合作关系。一方面了解学生以往的情况,从家庭方面获得支持,另一方面调动家长对 其子女的教育积极性,继续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两者间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学生的人格 教育。 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与健全的人 格。高校辅导员不仅仅是学生事务的管理者,更应该是其健康人格的培育者。健康人格体系 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需要不懈的探索和研究。
注释: ①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② 杨眉.健康人格心理学——有效促进心理健康的14种模式[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出版 社,2004:6. ③ (美)Lawrence A. Pervin等. 黄希庭主译.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上册)[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34. ④ (美)Jerry M..Burger. 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 4:2. 参考文献: [1]吴来苏.大学生人格教育与修身[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2]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杨建萍.大学生人格教育的构建与途径[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 (3). [4]王雪峰等.大学生人格教育的设计与实施条件[J].江苏高教,2009,(1).
收稿日期:2010-04-08 作者简介: 邹永厚(1981~),山东青岛人,山东大学法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发展指导 与事务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