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与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建立 李 阳 (大连大学,辽宁 大连116622) 摘 要: 学习型组织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它最早应用于企业管理并卓有成效,在随 后的发展中融入多个学科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为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高校党组织在建 设中将这一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理论灵活运用,与大学文化相融合,提高党组织管理的质量和 效率,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更好地培养造就人才,以便在更大程度上和更广范围内服务于 学校,服务于社会。 关键词:大学文化; 高校; 学习型组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 2010)05-0087-02 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是涉及到高校全面管理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包含了思想观念的 转变,工作模式的改善,科研教学水平的提高,多学科内容的重新整合等精神文明方面的内 容,又包含着学校发展战略的策划定位,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办学条件和考核指标的不 断创新等物质文明建设方面的内容。有鉴于此,在整个学习型党组织创建的过程中需要发挥 大学文化的辅助作用,学习掌握纷繁复杂的知识,融合各学科人才,有计划、有重点、有针 对性的进行系统安排,建立全面规范的体系。 一、学习型组织理论综述 1、概念解读 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是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管理理论,要详细的了解学习型组织理论,我 们必须先对学习的概念有充分的认识。斯蒂芬·P·罗宾斯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教授,组织 行为学的权威,在其代表作《组织行为学》中对学习有深刻阐述:“关于学习的定义,还有 几个方面需要澄清。第一,学习包含着变化。从组织的角度来看,变化可以是有利的,也可 以是不利的。……第二,这种变化应该是相对持久的,暂时的变化可能仅仅是反射的结果, 而不是学习的结果。……第三,我们的定义关注的是行为,只有行为活动发现了变化,学习 才会发生变化。……第四,学习必须包含某种类型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通过直接方式得到 ,如观察或实践,也可以通过间接方式得到,如阅读。对此,最关键的检验依然是:这种经 验是否导致了相对持久的行为变化?如果回答‘是’,我们就可以说学习发生了。”① 从知识的角度给学习型组织下的定义有多种表述,哈佛商学院教授戴维·A·加尔文的 定义是:“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也要善于修正自 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② 基于五项修炼的学习型组织定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博士以他的老师佛 睿斯特1965年发表的一篇著名的《企业的新设计》论文为基础,在20世纪80年代初,汇聚了 一群杰出的企业家至麻省理工学院,精心研究,融合了其他几项出色的理论、方法与工具, 发展出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五项修炼的学习型组 织模型。③ 2、学习型组织的特点 学习型组织不存在单一的模型,它是关于组织的概念和雇员作用的一种态度或理念,是 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组织的思考。学习型组织的基本价值在于解决问题,与之相对的传统 组织设计的着眼点是效率。学习型组织应包括多项要素:建立共同愿景、组织由多个创造性 团队组成、改变心智模式、自主管理、系统思考(System Thinking)、善于不断学习、家 庭与事业的平衡等等。 3、学习型组织的应用 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是一个宏观的管理理论,这主要是因为“组织”的范围非常广泛。 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适用的范围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 首先,表现在国家管理中。新加坡和欧盟都是这方面的典型。2001年5月15日,江泽民 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 的讲话发表以后,国内各个行业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蓬勃兴起。上海积极推进“学习型 城市”和“学习型社区”的创建步伐;大连、常州提出创建“学习型城市”。 其次,表现在企业管理中。美国微软公司的股票市值大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股票市值的 总和,这种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创建学习型企业理论的实施。我国有很多企业也实现 了向学习型企业的转变。比如伊利集团、山东莱芜钢厂、江苏油田、南京凤凰台饭店等等。 再次,表现在学校管理中。目前在国际上较有影响的专门研究学习型组织的机构有三个 ,包括美国的MIT、上海同济大学、台湾中山大学。这些研究机构正在积极致力于把自己 的学院建设成学习型学院。这些学院的员工工作积极性很高,他们对学习型学院的建设充 满了热情。 最后,学习型组织还表现在家庭管理中,上海市现在每年都要评出一批学习型家庭。 二、发挥大学文化优势 创建学习型党组织 大学文化与学习型党组织是提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发挥大学文化的作用,创建学习 型党组织,不仅能够提高组织绩效,更能够带动组织的生命力。大学文化与学习型党组织有 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都重视人的价值观力量,重视人的精神因素,重视人的共同理想等 等。在学校的发展建设中大学文化倡导“以人为本”、“重视群体”、“注重和谐”、“道 德为先”等优秀传统,结合高校目前的管理实践,重塑高校核心观、价值观,注重人与人之 间的协调和共同发展,强调团队的作用,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党组织管理文化,用大 学文化建设来促进学习型党组织理念的普及和深化,使学习型组织与大学文化建设互相促进 、互相配合,最终促进学习型党组织的发展壮大。 注重学习、不断修炼是建立学习型党组织的主旨,也是大学文化的精要。强调个人内心 的修炼、超越、升华,这一点是学习型组织与大学文化不约而同之处。通过大学文化的内化 过程,透过核心价值理念,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汇聚个人智慧为团队力量,统一广大师生 努力的方向,凝聚全校上下的意志力,通过集体思考和分析,以做出正确的组织决策,强化 团队向心力,为学习型党组织的发展目标奋斗。 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因素,但并不只是把师生简单的作为生产要素 ,而是真正把广大师生作为主体。大学文化视每一位师生为学校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分子,个 体不能脱离团体而独立存在;注重环境与人的交往,注重团结,重视和谐。大学文化与学习 型党组织的有效融合,将会在团结师生,热爱国家、热爱集体,以共谋学校发展大计中发挥 重要作用。 三、创新工作方法 促进和谐发展 统一认识,打造共同价值理念。大学文化意识,指的是一种系统的、全方位的育人思想 ,从大学的根本任务、大学的精神价值出发,从观念、认识和思想方法入手,从整体的角度 、自上而下的角度来反思大学的各项具体工作,使所有的工作都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背景,使 广大教师和学生在一种文化的熏陶中得到全面发展,为学习型党组织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以人为本,提升综合管理素质。建立学习型党组织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而培养人的着 眼点不但要有广博的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有社会主义的觉悟、理想和人格。要想培养具有 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首先要让学 校的领导者以及所有干部、教师对大学的社会责任和根本任务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并学会运 用对社会责任和根本任务的理解来指导具体工作。其次要把对大学文化的理解转化为学校的 工作,让学校校园里逐渐形成时时处处都充溢着这种精神和品味的环境氛围,使学校进入不 仅仅是办学校而是办教育的思想境界。 落实发展,建设和谐校园环境。通过大学文化建设形成一种普遍的氛围和共同的意识, 有了一个明确价值核心理念,这样学习型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包括大学培养人、教育人 的工作,就有了很好的基础。把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建立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就会 落空,而大学文化实际上是一个从价值追求到具体工作实践的完整体系。大学文化体系 设定了一所大学的追求和价值,同时也通过文化模式的改进,文化理念的凝炼,文化载体的 构建来实现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根本目标。 及时转化,培养文化自觉意识。只有在建立学习型党组织的过程中,每个人在认识和处 理每一项工作时,都能下意识、有意识的把先进的文化精神作为思想的源头、工作的起点, 以文化理念为引导,从整体上建设性设计工作,建立有效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也就是说只 有认识体系能够不断自动转化成为工作体系的时候,学习型党组织的完整体系才能建立起来 ,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学习型党组织才能进入正常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大学文化建设用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提高全体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 科学文化素质,符合党的一贯精神,也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开展综合素质 教育的精神一脉相承。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取得成效,就需要立足于大学文化,针对学校人 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出现的人员问题、合作问题以及其他实际问题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为干部、教师排忧解难,研究、建设更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帮助他们树立更高的精神境界 。 把建立学习型党组织的工作融入大学文化建设,把大学文化建设作为高校学习型党组织 建设的切入点和载体,就为后者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实在的内容,把高校党的基层组织从过 去的“传声筒”和政治宣传员转变为大学文化建设的发动者和主导者,并使党建工作和学校 的全局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方面,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了完整的 组织体系和有效的工作渠道,另一方面,大学文化建设赋予了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新的 内涵,使基层党的工作更加切合实际,更有针对性、思想性和可评价性。这样,通过把高校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纳入大学文化建设的视野,就为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注入了新的生 机和活力。
注释: ①(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 (第10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05:4 7. ②③张永涛.学习型组织简明教程[M].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2002:8.
收稿日期:2010-04-06 作者简介: 李阳(1982~),女,辽宁大连人,大连大学党委组织部副科级组织员,研究方向为党建理 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