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小说中的“月亮”意象探析 郭玉玲 (延边大学,吉林 延吉133002) 摘 要: 海派小说中的“月亮”意象具有独特的情感指向与审美体验。“月亮”的圆缺 ,表现了现代都市女性的孤寂与迷惘;“月亮”色彩的特异,表现了现代都市女性被情欲与 金钱异化的丑恶;同时,海派小说中的“月亮”更是现代女性欲望与独立自觉的符号。 关键词:海派小说;月亮意象;情感指向;审美内涵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 2010)05-0068-02 作为一个文学意象,“月亮”以其多变的形状、丰富的色彩备受古今中外众多文人骚客 的关注与青睐。海派小说中的“月亮”意象更是风味独具。它既传承了中国古典文学中传统 “月亮”意象的文化底蕴,又接受了20世纪西方唯美颓废派文学的影响,在“月亮”这一指 代女性的意象上,凝聚了海派文人独特的生命情感和审美体验。 一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弯月亮,在海派作家如花妙笔的点染下,风姿绰 约,仪态万千。单从形态上看就有圆月、新月、上弦月、下弦月、蛾月等等。 缺月(新月、上弦月、下弦月、纤月、蛾月)是海派小说中最常见的月亮形态,它继承 了月亮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象征美丽女子的意蕴,同时也被海派文人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情感内 涵,表现了一种残缺、病态的美和孤独、迷惘的情绪。如叶灵凤《昙华庵的春风》和施蛰存 《残秋的下弦月》中的女主人公,她们同样是深闺中的女子,然而却得不到真正的爱情,在 孤寂迷惘中只能望着“仲春三月的蛾月”和“快要残尽的下弦月”而苦闷叹息。而从香港归 来的白流苏,不正如“如霜的纤月”一样即将在白公馆众人的流言蜚语下消融。孤寂,是现 代人在现代文明状态下难以摆脱的一种情愫,它是现代文明赐予人类的一种困境。正如海派 小说家穆时英所说的那样:“在心的深度里,蕴藏着一种寂寞,海那样深大的寂寞,不是眼 泪或是太息能挣脱的寂寞,不是朋友、爱人所能抚慰的寂寞”①,这种海一样深广的孤寂 与迷惘漫溢于海派小说中并透过“缺月”的意象表现出来。 圆月的描写主要集中在施蛰存、穆时英、张爱玲的笔下。圆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 月亮形态,圆月如盘,团团圆圆,古代文人喜欢用圆月来寄予家人团圆、相思之情、离别之 苦和女性的纯洁。而穆时英却赋予了“大月亮”以新的内涵,在《CravenA》中穆时英是这 样描述月亮的:“大月亮的尖角钩住在棕桐树的阔叶子上,生着棕色的毛发的树干前面坐着 一对对的男女。”②在大月亮的照射下,一对对的男女欢笑着,然而他们却没有真正的感 情 寄托,就像余慧娴一样,她每天带着一个男子,在爵士乐中消耗着青春,“每个男子都可以 爱他,可是每个男子都不爱她”,③没有人怜惜她脸上的残红,没人为她的叹息而叹息。 只有“大月亮”的间角钩住他们的心,照射他们的孤寂与迷惘。张爱玲的圆月更是独具特色 ,她喜欢把圆月比作天上的一个“白太阳”。漆黑的天上挂着一个像太阳一样大而亮的白月 亮,却不像太阳一样能给人以温暖,只会使整个世界显得更为孤寂冷酷。 二 海派小说中的“月亮” 亦是色彩纷呈。著名的文学史家杨义先生曾赞道:月色在这些 “清才隽茂的作家手中,乍明乍暗,忽红忽黄,亦旧亦新,如磷火闪烁,教人分不清这微光 是真还是幻,是闹市还是荒原”。④ 海派小说中的月亮从总体上看颜色以黄色,银色,白色居多,这主要是受中国古典诗词 中传统月亮色彩的影响。同时,海派作家又赋予这些色彩现代性的情感内涵。他们在描写月 亮时喜欢用“寒月的光”“冷月” “ 朦胧的月色” “银色的月”等冷色调的词语,从这 些清冷的月光中读者可以感受到小说中弥漫着的忧郁与苦闷的气氛。 绯色的月和红色的月是我国古典诗词中从未有过的色彩,它主要受西方的唯美-颓废派 的影响。在唯美-颓废派的作品中,月亮经常被描写成红色,作为残忍而美丽的女人的象征 。海派小说正是借鉴了“疯狂的世界由疯狂的人造成,疯狂的人在月亮上找得到疯狂的映像 ”⑤这一审美趣味,孤寂而迷惘的现代人在孤独与寂寞中彻底失去了人性的自我,被情欲 与 金钱异化为非人。如《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中所写“月亮出来了,在那边,在皇宫似的宿 舍屋角上,绯色的,大的像只盘子”。⑥这绯色的大月亮实质上就是把男人当作玩物的蓉 子,“绯色”恰似蓉子那奔放的情欲和游戏般的态度,人与人应该是建立在情爱基础之上的 性爱,被异化为抽光了情爱基础的空洞的性爱游戏,昔日男女两性之间浪漫的情愫衍化为一 场“猎”与“被猎”的游戏。而《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则躺在烟铺上,伸过脚把儿子踢过来 替她烧烟,一忽儿又把一只脚搁在他肩膀上,不住地轻轻踢着他的脖子,一忽儿又套问儿子 的床笫隐私。此时,“影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 谱。一点一点,月亮缓缓的从云里出来了,黑云底下透出一线炯炯的光,是面具底下的眼睛 。”⑦无论是脸谱一样的月亮,还是面具一样的月亮,都是可怕的形象。这副怪诞、骇人 的 月相正是七巧病态人格的象征。她就是这狰狞的月光,不怀好意地注视着所有平平安安过日 子的芸芸众生。她先是守着形同虚设的丈夫,后来与其说为丈夫毋宁说是为金钱而守节,七 巧变态的心理使她把自己的不幸像月光一样分摊挥洒在她的儿女们身上。于是张爱玲在小说 的结尾处写出了给人以无限启示的句子: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 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完不了”三个字,无奈中浸透着无尽的苍凉 。 三 把女人与月亮联系起来,并非海派作家的独创,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美国学者艾 瑟·哈婷就曾指出:“对于原始人和诗人以及当代的梦幻者,太阳就是男性,而月亮则是女 性。”⑧然而,在海派作家笔下,月亮所指代的女人不再软弱无助,她们美丽妖娆而又自 强自立,有着极其丰富的审美内涵。 首先,月亮是现代女性欲望的符号。 海派小说中“月亮”所代表的女性已不再是温柔贤淑、依附于男性的一类传统女性,也 不同于左翼作家笔下争取自身解放,投身社会革命的新女性,她们本身就是都市文明的产物 ,同时又构成都市生活的一道风景线,她们美丽妖冶的外表寄寓着都市文明的淫乱和颓废。 如同月亮一样,她们是整个城市物理空间的一部分。男主人公一看到她们,就幻想着成为她 的情人,甚至是想结婚。但她们却是陌生的、神秘的、无法了解、无法把握的。她们如同异 化了的都市一样,代表着人性的两大原始欲望—物欲和情欲,特别是情欲。月亮的圆形,月 亮的绯色恰是这欲望的表征,可以说它们是表现女人欲望的符号。 其次,月亮是现代女性自觉与独立的符号。 在历史上,女性是缺失的,沉默的。将女人比作月亮,暗示着女人的依附地位,要凭借 男人(太阳)才能发光。海派小说中月亮映照下的女性却不再是温柔软弱沉默的女性,她们 不再是男人的依附物,她们是征服男人的工具。她们意识到了自身的美丽,并用这一资本去 换取自己的追求。张爱玲在小说《霸王别姬》中用太阳代表西楚霸王,以月亮作为虞姬的写 照,从虞姬的慷慨赴死中发掘出女性对自身作为男性附属品的悲剧性地位的觉醒。“她像影 子一般地跟随他”,毫无自我的生存价值,她意识到,她这样活着不过 “发射着他的光和 力的月亮”。可怜的虞姬不过是霸王身后的一个苍白的衷心的女人而已, 她不得不成为“ 一个被蚀的明月,阴暗、忧愁、郁结、发狂”。⑨最后她对女性月亮式的地位作出了彻底 的 反省:结束了生命。海派小说中那“绯色的月”和“红色的月”更呈现了现代女性的自觉意 识和独立意识。穆时英《被当作消费品的男子》中把“绯色的,大的像只盘子”的月亮比喻 成将男人当作食物吞下去并作为消费品的蓉子,突出了女性的美丽与残忍,从另一个角度来 看,也可以说是突出了女性的自由地位,她们是独立的。所以说,在海派小说中,月亮是现 代女性自觉与独立的符号。 总之,海派小说中的“月亮”意象奇特而又炫目。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张资平、叶灵凤 的通俗性爱小说写作、三十年代新感觉派的现代派先锋性追求到四十年代张爱玲、徐〖FJF 〗皐〖FJ〗的新 市民传奇创作,海派存在的这一时期,正是中国这个举步维艰的走向现代化而又远未完成的 民族国家在不间断地寻求社会与文学的现代性的过程。而这一切又构成了上海繁复多变、令 人目眩的都市漩涡。身处漩涡中的海派文人在承继现代都市的精神衣钵的同时,也受到传统 文化积淀以及西方唯美颓废派的影响,成功地完成了小说中“月亮”意象从古典到现代的流 变。海派小说中的“月亮”在中西文化冲撞和交汇中孕育,高悬于充满欲望都市的上空,见 证着茫茫都市的浮华与喧嚣。
注释: ①穆时英.我的生活[A].现代出版界,第九期,转引自张鸿声,都市文化与中国现代都市 小说[C].河南出版社,1997,9:141 ②③⑥穆时英.穆时英小说全编[M].学林出版社,1997,12:467,374,46. ④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二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9:492. ⑤秦弓.张爱玲小说中母性形象的阴性书写[J].华文文学,2007,(2):23. ⑦⑨张爱玲.张爱玲苏青小说精粹[M].花城出版社,1994,12:106,41-59. ⑧艾瑟·哈婷[美].蒙子、龙天、芝子译.月亮神话──女性的神话[M].上海文艺出版 社,1992,3:18. 参考文献: [1]吴福辉.都市旋流中的海派小说[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2]李俊国.中国现代都市小说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4]杨义.中国现代文学流派[A].杨义文存·第四卷[C].人民出版社,1998. [5]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6]王德威.现代中国小说十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7]罗兹·墨菲[美].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M].章克生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 986. [8]彼得·福克纳[法].现代主义[M].付礼军译,昆仑出版社1989.
收稿日期:2010-04-16 作者简介: 郭玉玲(1970~),女,延边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