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金·奥尼尔对存在意义的追寻 _时代人物 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基金课题
 
尤金·奥尼尔对存在意义的追寻
投稿信箱:ems9586@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尤金·奥尼尔对存在意义的追寻
—从存在主义视角解读奥尼尔晚期作品 
蒙 巧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广东 广州511363) 
  摘 要: 尤金·奥尼尔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最著名的剧作家,也是美国首位获得诺贝 尔奖的剧作家。他的戏剧作品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及内心体验,真实地再现了美国二十 世纪的生活与精神。奥尼尔的后期四部剧作《送冰人来了》《长夜漫漫》《休伊》《月照不 幸人》被一些评论家认为是他毕生的巅峰之作。以存在主义的思想为着眼点,探讨奥尼尔在 其晚期作品中对于存在意义的阐释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尤金·奥尼尔;存在主义;晚期剧作;萨特;加缪 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 2010)05-0072-03
   一、尤金·奥尼尔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1888-1953)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最著名的剧作家 。奥尼尔是位多产作家,一生创作独幕剧21部,多幕剧28部。他生前三次获普利策奖,并在 1936年凭借代表作《天边外》获诺贝尔文学奖。奥尼尔去世后,其带有浓厚自传性色彩的剧 作《长夜漫漫》于1956年首次在瑞典上演,为作家赢得第四次普利策奖。
  奥尼尔出身于演员家庭,幼时跟随从事旅行演出的父亲在美国各地生活,饱受颠沛流离 之苦。1897至1906年期间,奥尼尔曾在几个寄宿学校求学, 后进普林斯顿大学肄业。一年后 辍学, 从事几种不同的职业, 同时也有丰富的海上生活,曾到过许多国家。1912年患 肺结核,在治疗期间,大量阅读一些戏剧作品,并声称酷爱尼采的作品,特别是把《查拉斯 图拉如是说》经常放在身边,反复阅读。1914至1915年,在哈佛大学贝克尔教授开办的戏剧 写作班学习。1916年开始参加非商业性的普罗文斯敦剧社的戏剧创作和演出活动。这时期他 创作了许多独幕剧,广泛地反映了他所熟悉的海上生活。这些作品在题材筛选、烘托背景和 塑造人物性格方面,都显露了他的艺术才华。1920年,奥尼尔写了两部多幕剧《天边外》和 《琼斯皇帝》,开始确立了他在戏剧界的重要地位。
  奥尼尔是美国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他卓有成就的戏剧创作,标志着美国民族戏剧的成熟, 并使之赶上世界水平。由于特殊的个人经历,奥尼尔的人生观比较阴郁,作品中忧郁、压抑 、悲观的成分较多,他不断探索现代人的复杂的心理,同时也为现代社会的冷酷、荒谬和现 代人没有归宿的生存境况所困扰。他的戏剧作品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及内心体验,真实 地再现了美国二十世纪的生活与精神。奥尼尔的后期四部剧作《送冰人来了》(1939)、《 长夜漫漫》(1941)、《休伊》(1941)及《月照不幸人》(1943)被一些评论家认为是他 毕生的 “巅峰之作”(plays of the highest accomplishment)①。
  对奥尼尔的评析与研究,自其成名之日始未有中断。国内外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觉与 研究方法出发,得出关于作家及其作品的各种评论。在这些评论家中,享有名气且卓有建树 的国外评论家包括Louis Sheaffer, Normand Berlin, Travis Bogard, Virginia Floyd, M ichael Manheim, John Gassner等。而在中国,廖可兑先生主编的《尤金·奥尼尔戏剧研究 论 文集》(2000)广泛收集了很多中国学者从不同角度解读奥尼尔作品的优秀论文,具有 重要的参考价值;汪义群先生所著的《奥尼尔研究》(2006)较为详细地介绍奥尼尔的生平 、戏剧创作思想和艺术、代表剧作等,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对奥尼尔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 和启发。
对奥尼尔的研究,研究者主要有从文学角度、美学角度、心理学角度、社会学角度、文 化学角度等方面着手。从存在主义理论着手对奥尼尔作品进行解读,国内外都有一些研究者 进行了探索。奥尼尔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反应现代人们生活困境的主题,与存在主义者所信 奉的“虚无”“忧虑”“恐惧”“死亡”“异化”“荒谬”等主题不谋而合。因此,从存在 主义视角来解读奥尼尔及其作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正是从存在主义视角解读奥尼尔 晚期被称为“巅峰之作”的四部作品,旨在发掘奥尼尔对现代社会人们生存境遇的思考。 
  二、存在主义的源起、主要思想及对奥尼尔的影响
  存在主义一词可以追溯到拉丁语中的existere, 意思为“存在”“生存” “实存”。 尽管各个流派的意见和观点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存在主义者认为人是有意识的、自由的 ,能对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自从尼采宣布“上帝已死”,存在主义者 普遍感觉到在一个冷漠、荒谬和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人类普遍存在孤独、恐惧、焦虑等 情绪 ,因此,他们更关注人类在这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上的个体体验,强调人的自由选择及必须承 担的义务。
  被公认为存在主义先驱人物之一的应该说是十九世纪的丹麦哲学家、神学家索伦·阿拜 ·克尔凯戈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他较为完整地表述了存在主 义的观点。克尔凯戈尔在哲学著作《恐惧的概念》中奠定了基督教存在主义思想体系的基础 。另一位存在主义者先驱是德国的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尼采在世时,他的思想已经得到很多人的认可。在他去世后的一个世纪中, 他的思想更是深深地影响了如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萧伯纳、纪德、萨特和马尔卢这样一 些著名的思想家;他的著作不仅在德、法语区域闻名遐迩,而且还流传于遥远的北美、南美 、亚洲、大洋洲、非洲。尽管克尔凯戈尔和尼采从没有标榜他们是存在主义者,但是他们的 思想却深深地影响着后来的存在主义者。
  存在主义的兴起有其历史必然性。自18世纪始于西方的工业革命以来,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整个工业社会运行的一个“小零件”,人们必须以大机器为中心 过活,过着机械般的生活。个性和个人体验常常被忽略。随之而来的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  加深了人们对他人和社会的不信任。一方面,人们已不再像过去一样乐观,信心往往被现实 的残酷所摧毁。另一方面,哲学层面上讲,一种回归到关注人本身和人类内心体验的需要逐 渐被唤醒。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主义开始得到发展,发展成为一种哲学和文学运动。特别是 在二战期间和二战后,在萨特等人著书立说宣传下,存在主义哲学逐渐取得了西方哲学的领 导地位。在其《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等著作中,萨特阐明了人在自己 生存处境中所面临的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指出传统的价值标准的失败,号召人们自由选择, 敢于采取行动,在行动中塑造自己,塑造自己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从而获得生存的自由,在 各种境遇中,实现生存的意义。
  像萨特一样,加缪(Albert Camus 1913—1959)也通过一系列的戏剧作品、专著等表达 了对人类存在的思考。特别是在其著名的《西西弗的神话》中,加缪阐述了世界是荒谬的, 面对荒谬的世界,生存的困境,人类不应该寻求自杀,而是应该坚持奋斗,努力抗争。他把 这种奋斗抗争的人生态度,概括浓缩为西西弗推石的精神。西西弗原来是一个国王,但几次 招惹了众神,众神盛怒之下,判处西西弗把一块巨石推向山顶。由于本身的重量,巨石总要 滚下山来,于是,他又得再把石块再推上去,如此反复,永无止境。众神以为,再没有什么 惩罚比这无效的、没有尽头的劳役更为可怕的了。然而,西西弗却不断推石上山,周而复始 ,坚持不懈,永不停顿。加缪却认为,在这个荒谬的世界中,正是人类的这种坚持不懈、永 不停顿的精神状态赋予了人类生存的意义。
  尽管奥尼尔从未声称他自己是一个存在主义者,但是在他的作品中,或是从他与他人交 流的信件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对现代人生存境遇的关注,对人类前途的担忧,以及对人类如 何走出这种生存困境的探索。深受尼采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的影响,奥尼尔也喊出了“ 上帝已死”的口号。奥尼尔曾经说过,“作家的任务就是去挖掘当今社会疾病的根源—旧的 上帝已经死去,而科学和物质主义又未能提供一个新的上帝,从而满足依然没有死亡的原始 宗教本能—在偶像中寻找出生活意义的本能,借助偶像消除对死亡恐惧的本能”②。既 然 旧的上帝已经死亡,而新的上帝又未能出来拯救,这对笃信基督教的西方人来说,不次于精 神殿堂的坍塌。奥尼尔在他的后期几部重要作品中,详尽地描述了几类主要人物,在没有上 帝作为精神支柱的情形下,所面临的生活困境以及他们在这种困境中所做出的不同选择,不 同程度地揭示了现代西方人所面临的精神荒原,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人类生存所遭 遇的各种窘境,表达了他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注,具有较浓厚的存在主义色彩。

  三、奥尼尔后期的四部作品对人类生存境况的阐释
  奥尼尔后期的四部作品,详尽的描述了现代西方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在《送冰人来了 》中,奥尼尔成功刻画了一群无家可归的酒鬼。这些人被现代社会所抛弃,无法适应他们所 在的急剧变化且竞争激烈的社会,他们没有能力,更没有勇气到酒馆以外的世界去谋求生存 ,只能依附酒馆老板霍普的慷慨收留而勉强维持“醉生梦死”的生活。他们整天喝酒,醉醉 熏熏,要么沉湎于过去的荣光历史,要么把希望寄托于“明天”:在明天他们将鼓起勇气, 走出旅馆,面对现实,重新开启一片新的天地;然而,当“明天”到来的时候,他们却无动 于衷,没有任何行动,再次重复他们昨日的决心,并一直在等待一个叫希基的推销员的“拯 救”。
  这些社会的流浪汉,几乎都共同地展现了现代人对社会的恐惧。酒店老板霍普就是一个 典型的例子。他二十年没有迈出酒馆的店门,他的解释是为了死去的妻子,他不愿迈开脚步 离开旅店。接着,他又解释他不愿出去的原因是外面的汽车很多:“那些该死的汽车我得留 点神”, “我觉得车子一看到你,就会马上从你身上开过去”③。而实际上,汽车只是 一 个托词,街道上根本就没有汽车,他所害怕的是汽车所象征的整个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这种 对外界社会的恐惧感,旅馆中的每个人都有,所以他们只能蜷缩在旅馆里碌碌无为,依旧做 着自己的白日梦。他们盼望希基的到来,似乎他能给他们带来了一丝希望。然而,希基的到 来,给他们带来的只是“死亡”。希基劝说旅馆中的人,一个一个地走出旅馆,勇敢面对生 活。但当这些人出去后,很快地又一个一个的回来,他们出去不但没有找到任何希望,反而 变得彻底的绝望,继续生活在他们的白日梦与自我欺骗中。
  《长夜漫漫》讲述了一个叫蒂龙的爱尔兰移民家庭从早到晚所发生的故事。虽然剧中没 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也没有震撼人心的外在冲突,但父子之间、夫妻之间、母子之间、兄弟 之间的爱恨交织在一起,通过四个家人相互间的交谈、指责、谩骂、爱抚、自责、慰籍等表 现出来,感染着每一位观众和读者的心。焦虑、恐惧、绝望笼罩着这个家庭。剧中的父亲蒂 龙曾经是一位演员,因成功地饰演了基督山伯爵而跻身于富豪之列,但由于其贫困的少年经 历,使得他吝啬钱财,不愿花过多的钱请好医生给妻子和小儿子治病。由于丈夫的演员职业 在当时地位低下,母亲玛丽遭受社会偏见,与朋友和家庭断绝交往,多数时间独自一人呆在 廉价的旅馆里虚度光阴,无处倾诉自己的内心的苦闷,导致精神抑郁,加上庸医曾经用吗啡 为她治疗病痛,使她逐步染上了吸毒的恶习,用吗啡来麻醉自己,以幻觉来支撑着自己的精 神。她的长子杰米无固定职业,整日游手好闲、酗酒赌博逛妓院,生活极为放荡落魄。小儿 子爱德蒙身体体弱多病,身染顽疾肺结核,对前途悲观失望,沉湎于不切实际的想象之中。 
  奥尼尔晚期独幕剧《休伊》同样表达了作家对人类生存境况的关注。该剧的主人公之一 埃利是一家旅馆的房客,他过去经常向这家旅馆已经去世的夜伙计休伊倾诉自己的人生梦想 ,休伊总是仔细聆听埃利的梦想并表示深深的同情和理解。然而,休伊的死使埃利失去了知 音,也失去了对人生的信心。他不甘从此坠入荒谬和虚无的黑暗世界,试图与旅馆新来的夜 伙计休伊(与死去的伙计同名)交流思想,试图重获生存的勇气。但这位新来的夜伙计 已经习惯于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根本不理睬埃利对梦想的倾诉,只顾出神地在脑海里追踪 着外面夜晚的种种声响。当埃利感到无计可施、准备放弃努力交流的时候,外面的声音消失 了,在一片死寂之中,“这种夜晚使夜伙计想起了死亡,他有点恐惧起来”④。恐惧驱使 他开始注意埃利,同时埃利对生命的热情感染了他,他不仅理解了埃利的梦想,而且积极参 与到这种梦想中去,担当起前伙计休伊的角色。于是,这两个孤独的人终于达成了沟通,在 对彼此人生幻梦的同情与理解中找到了征服荒谬存在的勇气。
  《月照不幸人》常被评论家认为是《长夜漫漫》的续写剧。剧中对浪子杰米是《长夜漫 漫》中成年的大儿子的描写。剧中,杰米过着酗酒买醉的放荡生活。特别是母亲死后,他更 是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总是感觉到内疚与自责。醉生梦死的生活逐渐使他身体极度虚弱,濒 临死亡。在一个寂静的夜晚,杰米来到自己的租户霍根家,向倾慕自己的善良处女乔茜·霍 根坦白了他的过去。虽然袒露自己不齿的过去需要极大的勇气,甚至比沉湎于幻想或试图矫 饰更加痛苦, 但是通过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倾诉与忏悔, 杰米获得了乔茜的理解与宽恕,自己 也得到了精神上的宁静,第二天清晨如释重负地离开农场,走向即将到来的死亡。虽然死亡 即将到来,但是在此部剧中,只有死亡才能拯救这个颓废的人,死亡也才是杰米最好的归宿 。
  奥尼尔后期的四部剧作中的人物,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存困境。面对困境,他们的选 择也不尽相同。大部分人物最终都不能走出困境,继续生活在他们的白日梦中,类似于萨特 存在哲学中的自欺,如《送冰人来了》中的大部分酒鬼,《长夜漫漫》中的玛丽。一部分人 选择了反抗,如加缪存在哲学中西西弗似的反抗,如西基,《休伊》中的埃利。极少数人选 择了勇敢面对死亡,如海德格尔存在哲学中的死亡,如《送冰人来了》中的帕里特,《月照 不幸人》中的杰米。奥尼尔剧中人物面对人类生存困境所选择的这三个方式,也反映了作家 本人对于现代社会西方人所处困境的担忧,同时也为人们摆脱荒谬、实现生存的价值与意义 所指出的生存方式。

  四、奥尼尔对人类生存境况关注的现实意义
  在谈及自己的创作时,奥尼尔曾经说到,“我的全部剧作,即使是最实利主义的,就其 精神而言,也都是在荒野里的一种探索,一声呐喊”⑤。这句话道出了作家戏剧创作的目 的与根本意义所在。的确,奥尼尔正是用他的剧作警醒现代身处困境的西方人,为他们呐喊 找回失去的精神家园。在奥尼尔的后期创作中,作家意识到在一个荒谬世界中,全能的上帝 已死,而新的科学与社会又未能提供给人们一个新的精神依托。面对生存的困境及人类不可 避免的死亡,人类很容易陷入孤独与恐惧中。如何让人获得拯救,实现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正 是奥尼尔所关注的。奥尼尔在对现代人的生存处境做了一番详尽剖析之后,又进一部探索了 现代人的拯救之路。相应地,他为剧中的人物设计了三种不同的存在方式:生活于自欺中, 英勇的反抗及勇敢地面对死亡。
  奥尼尔为现代西方人所设计的这三种生存方式,不仅体现了作家对当时社会人类生存状 况的关注,也折射出作家具有预见性的眼光,对当今社会的人们仍然有重要意义。当今社会 竞争剧烈,人们普遍感觉到生存的各种压力,有的人不堪生活的重负,对一切失去信心、绝 望,甚至放弃。然而,奥尼尔却告诉我们,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不应该放弃,反而应该 更加顽强地与困境做斗争。反抗的结果可能不尽如人意,然而,人类生存的真正意义正是在 反抗与斗争中得以显现。而这正是奥尼尔为世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注释:
①Berlin, Normand. “The Late Plays.”  Michael Manheim. ed. The Cambridge Comp anion to Eugene O’Neill[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and Education  Press, 2000:82-96.
②[美]克罗斯韦尔·鲍恩.尤金·奥尼尔传[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242.
③④[美]尤金·奥尼尔. 奥尼尔集1932-1943[M]. [美]博加德编.汪义群等译.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联书店,1995:870,1090.
⑤弗吉尼亚·弗洛伊德. 尤金·奥尼尔的剧本:一种新的评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 社,1993:157.
参考文献:
[1]Camus, Albert. The Myth of Sisyphus. Trans. Justin O’Brien. Rev. ed. Londo n: Penguin Books Ltd., 2005.
[2]Manheim, Michael.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ugene O’Neill.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and Education Press, 2000.
[3]Nietzsche, Friedrich.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Trans. Yang Hengda. Nanjing:  Yilin Press, 2007.
[4]Sartre, Jean-Paul. Being and Nothingness. Trans. Hazel E. Barnes.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1993.

收稿日期:2010-03-09
作者简介: 蒙巧,(1982~),布依族,贵州关岭人,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外语系教师,硕士研 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2012-11-13 13:21:48 - http://www.ems86.com/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发布2013年度全国石油石化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优秀成果奖、优秀论文奖、优秀著作奖  1/9
四川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获奖项目公告(中) 11/15
陕西省推荐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 六---十 1/13
江西省第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项目 11/15
2011年度国家能源局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1/19
 

组织机构

收录证书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