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世界的艺术表现 _时代人物 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基金课题
 
审美世界的艺术表现
投稿信箱:ems9586@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审美世界的艺术表现 
刘 鑫
(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710025) 
  摘 要: 音乐与文学一直是艺术领域的两个重要方面,彼此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向人们描述着主体内心丰富的感性世界。本文以音乐与文学在主体审 美活动中的区别与联系为立足点,试图从音乐与文学两个维度揭示在主体的审美过程中二者 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关键词:音乐;文学;审美;艺术;感性世界 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 2010)05-0075-02
  音乐与文学不仅分属于艺术世界的两个不同领域,也是审美过程的十分重要的两大审 美对象,它们分别以自己独特的技巧和手法触动着人们的审美体验,以保证主体能够顺利展 开自己的审美活动,达到自身主观审美感受的全面投射。尽管在今天看来,音乐与文学是两 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但主体的审美意识建构却在这两个领域中潜在地发生着联系,似一双无 形的手控制着人们整个审美体验的发生,同时把相应的审美体验转化为适应的艺术表达符号 表现出来。可以这么说,音乐与文学是在审美主体感性审美相对活跃的前提下,内在主观世 界向外在客观世界的两个不同方面的投射。

   一、在审美意识体验方面,音乐与文学共同支撑起了主体审美世界
  主体的审美意识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庞大系统,由此形成的审美活动更是一个十分复杂 的心理过程,它毫无固定的程序和定势可言,也杜绝一般性和普遍性的精神活动产生,它肆 意地追求着与众不同,在主体的内心世界中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使主体在难以把握的遗憾 中强烈地感觉到了它的魅力,也认识并珍惜了它的价值。带着这种特性,它时刻存在于主体 的内心深处,在“显”与“隐”之间不断寻求着向外宣泄和表现的渠道,成为了一种蕴涵着 巨大能量的潜动力,一旦遇到合适的时机和场合,审美活动的进行就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结 果。同时,当适合自己的条件失去时主体相对活跃的审美意识就会弱化,从而毫不犹豫地离 开。人们意识到了自己思想意识中这种奇妙的感觉和经历,为了更好的表现这种略显神秘的 过程,创造了音乐与文学这两个非常有效的艺术工具。在扩展主体的感性世界方面,它们完 美而自然地结合在了一起,成为人们进行精神沟通的主要途径。早在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 就作出了如下判断:“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和谐,无相奇伦,神人以和 ”①。可见,它们的起源与发生本身就已经具备了一种天然结合和整体的姿态。在主体感 性世界的这座大厦中,一直作为两根擎天之柱而屹立不倒。
  艺术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一点就在于艺术以陶冶大众情操为目的,力图通过一种“ 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作用大众,达到一种自律的效果。这样以来,艺术就相当重视人们精神 领域与内心世界的开拓,注重从这些角度发挥作用,更多的是在主体感性世界的一种外在展 开,是主体感性思维的运用和提高。音乐与文学虽然是分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但在艺术这 样一个大前提下,在大致相同的审美主体心理背景下它们恰恰是互相融合、协调地共处于一 个大环境中。
  音乐是通过乐音的变换以及旋律来作用于我们的听觉,而文学则是通过语言和文字之间 的搭配、组合以及语义的差异作用于我们的视觉。这既是它们之间的不同,更是它们的特点 ,从宏观上来看,音乐是时间的延续,具有流动性,集中体现于人们纵向上的接受要求,它 呈现的是一种单向和不可逆性的面貌,感性世界中的历时性特点十分突出。文学则是空间的 铺开,具有平面性,集中体现于人们横向上的接受要求,它呈现的是一种多向的面貌,感性 世界中的共时性特点十分突出。它们的侧重点是不相同的,研究的对象也不一样,美感的产 生大相径庭。“音乐的声音是音乐艺术的生命,音乐的美主要存在于声音自身之中;文学语 言表达中的声音并不是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的美主要存在于语言的含义之中。”②针对 这 样一个问题,苏珊.朗格曾经说:“音乐中,时间过程借助纯粹的音响因素成为可听的。这 些因素单为耳朵存在。在延续的音乐意象中,所有音乐对于我们实际时间感觉的帮助,均被 音调感受所排斥和取代。但是,文学的要素则不是这种声音。即使在诗歌中,文学也决非仅 仅是为了听,它们已经成为一种符号,而不是象形状、音调那样一些可以当作‘自然’符号 形式的纯粹感觉对象。”③以音乐为一个坐标轴,以文学为另一个坐标轴就会出现如下的 感性世界坐标系:

〖BG(!〗〖BHDWG25mm,WK80mmW〗〖BG)W〗
  经过音乐与文学的如此分工,主体整个的感性世界更加完善,也更加统一。它摆脱以 往那种抽象的形而上的形象,获得一个立体的空间。便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这样的一个感性事 实。尽管感性世界只是人们情感的全面展开,但丝毫不妨碍它也拥有自己的一套健全的形象 系统。通过音乐与文学在不同维度的发展,交织成了一个强大的精神网络,共同为感性世界 勾划出了一个大致的范围。

  二、在理论认知方面,音乐与文学共同建构了艺术世界的理论框架 
  主体的感性世界,尽管是错综复杂而不断变化的,但在自己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仍 然会需要一些理性框架的支撑,以至于可以有效地组织和建构自己的理论血肉。作为一个成 熟的主体审美世界,它虽然以情为主,但是情中有理,以理统情。为了更好地保持自己的独 立性,它必须把自己全部的情感统一在一定的理的带领下来有条不紊地进行,使所有的情都 有效地凝聚在一起,把情的感染力发挥到最大限度,这样才能完成感性世界在人的意识中的 任务和功能。而这个时刻,一个合理而科学的理论认知就十分必要了,感性只有上升到理性 的高度才能获得一种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这个过程也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音乐与 文学的审美在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演变之后,已经逐渐从实际的艺术创作中升华出来,逐渐加 入了对其中理论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其身上的理性认知意味也已经十分鲜明了。“随着人类 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日趋专业化,音乐与文学才逐渐各自形成了相互独立的学科体系,并 依照各自的规律而发展成抽象与具象的艺术形式”④。
  在这样的情况下,音乐与文学又各自完成了自己的感性过渡以后向其中的理论认知进发 ,以自己不同的理论认知结果来丰富感性世界的理论大厦。应该说,这是音乐与文学在经历 了刚才感性支撑后的又一次飞跃,是二者在感性世界里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有关于感性世界理论认知的认识,人们现在也已经充分注意到了,没有绝对纯粹的感 性,也没有绝对纯粹的理性,这两方面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音乐与文学更是如此,即使是 在感性世界的理论建构方面仍然是无法分开的。“音乐文学的定义,在文学批评史上我们还 可寻出许多根据,最重要的是《礼记》、《檀弓》、《乐记》和《毛诗序》的几段妙文,简 直把‘诗歌’、‘音乐’、‘舞蹈’三者合为一体,真实道出了中国文学的美质了”⑤。 
  音乐理论认为,“音乐艺术的主要传播方式只能是让别人听,人们只有通过听音乐才能 品尝音乐、理解音乐。”⑥它是建立在主体听觉上的一门艺术形式,其理论认知也主要是 从 主体的听觉入手来进行深入探讨。时刻注意在听觉感官中保持的理性角度。而“文学的目的 则不在于表达语言的声音,它期待的只是读者对语言含义的理解。”⑦重在视觉上进行文 本 的接受,是意识空间上的视觉遨游,着重在视觉上对感性世界加以理性界定。听觉和视觉是 主体最重要的两大感觉,完成了这两方面的建构感性世界的理论认知也就基本完成了。
  另外,音乐与文学也存在着二者的互相影响,比如:文学文本中对语言文字音调、平仄 的追求,音乐艺术中对歌词的重视。力图借助于对方的特色,建构更加完美的感性世界。二 者在相互映衬下走向和谐。
  总之,音乐与文学的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是贯穿于整个主体对感性世界的审美活动始终 的,在各自相对独立的状态下,只有二者的水乳交融才能更好地促使我们的感性世界审美超 越自身达到一个完整而健全的状态。

注释:
①《尚书.尧典》
②王次炤.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6.
③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81.
④申波.审美意识与音乐文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290.
⑤⑥⑦王次炤.音乐美学新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214,  43, 214.
参考文献:
[1]王次炤.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申波.审美意识与音乐文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
[3]苏珊.朗格 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0.
[4]王次炤.音乐美学新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收稿日期:2010-03-15
作者简介: 刘鑫(1981~),陕西西安人,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艺术设计系教师 ,研究方向:美学原理与方法。
 

 

2012-11-13 13:21:12 - http://www.ems86.com/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发布2013年度全国石油石化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优秀成果奖、优秀论文奖、优秀著作奖  1/9
四川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获奖项目公告(中) 11/15
陕西省推荐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 六---十 1/13
江西省第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项目 11/15
2011年度国家能源局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1/19
 

组织机构

收录证书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