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新闻报道的倾向性比较 _时代人物 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基金课题
 
汶川地震新闻报道的倾向性比较
投稿信箱:ems9586@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汶川地震新闻报道的倾向性比较
——以《中国青年报》和《南方周末》为例 
叶阿萍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321004) 
  摘 要: 本文从灾害新闻报道的倾向性角度出发,以《中国青年报》和《南方周末》对 汶川地震的报道为样本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两报新闻报道倾向性表现形式的异同,并对产生 不同倾向性的原因进行阐述。
  关键词:灾害报道;倾向性;比较研究 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 2010)05-0079-03
  本文选择了《中国青年报》和《南方周末》作为媒体比较研究对象。从新闻的权威性和 对全国的影响力来看,《中青报》是团中央机关报,是当代中国政治、社会生活中具有重大 影响的一份全国性综合性日报,面向全国发行。据国家统计局有关部门发布的市场调查报告 ,全国性日报阅读率,中青报位居第三。 据日本权威社会调查机构在中国六大城市的调查 表明,中青报在 50 家大报中阅读率和知名度位列第六。中国消费者协会所作的中国产品品 牌调查问卷,中国青年报回收率连续三年名列第一。
  《南方周末》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创刊于1984年2月11日。每期发行量稳定在140 万份以上,世界品牌实验室(WBL)公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南方周末》以20 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周报第一名。2008年,南方周末在由中国商务广告协会和中国传媒大学 主办的“2008中国消费者理想品牌大调查”中,位列报纸类“理想品牌”第一位。由于这两 家报纸各有特点,且彼此构成参照性,可比性强。选择这两份报纸比较纯属研究的需要。
  何梓华在他的《新闻理论教程》里指出:新闻的倾向性是指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或评述新 闻事实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这种倾向有时表现得直接而明显,有时表现得含蓄而 隐晦 ,但不论是什么表现形式,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的倾向性总是必然会产生的。简言 之 ,新闻的倾向性就是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或直接明显或含蓄隐晦地表现出来 的一种必然的倾向。

  一、灾害新闻倾向性的表现形式
  1、报道内容所占比例不同
  报道内容反映新闻记者或编辑对新闻事实的选取,这种选取带有明显的倾向,体现新闻 工作者本人或新闻机构本身的观点和态度。对新闻事实的选取既明显地表现为对新闻事件的 选取,又较隐晦地表现在新闻内容所占比例的多少。对新闻事件的选取,不同媒体的倾向性 通过“报道”、“不报道”和“部分报道”来表现;而对于新闻内容比例则要看不同媒体同 类报道在所有报道中所占比例。介于两报报道的是同一事件,因此本文根据报道内容对两报 的报道进行分类统计比较。笔者分别对《中国青年报》2008年5月13日到31日的报道和《南 方周末》5月15日、22日、29日三期报道进行统计,列出5大类别:对党和政府部门或领导的 报道;对救灾官兵、志愿者和相关工作人员的报道;对受灾群众和灾情的报道;周刊文章、 评论言论、讨论;其他诸如交通信息、各地捐助、通讯信息等的报道。其中前三项最能体现 报纸的倾向性。数据如下:

  〖BG(!〗〖BHDFG12mm,FK8mm,K12mm。5,K12mmF〗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倾向:体现抗震救灾官兵和青年志愿者的 爱国和献身精神;反映灾区人民在大灾面前的顽强自救的精神面貌;党和政府发挥的积极作 用。《南方周末》的报道倾向集中鲜明的多:反思和体现对受灾群众的人文关怀。
〖BG(〗〖BHDWG48mm,WK80mmW〗〖HT5”,5SS〗〖BG)W〗〖LM〗
〖BG(〗〖BHDWG48mm,WK80mmW〗〖HT5”,5SS〗〖BG)W〗
  2、报道视角的不同
  如果说新闻内容通过“报道”、“不报道”和“部分报道”来表现倾向性,那么报道视 角则是从“怎么报”上来体现倾向性。正如雕塑有八个面,各个角度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 但又是同一件物。报道视角就是媒体选择从哪里看,看哪一面。在此次震灾中,中国地震局 作为一个国家职能部门,处于一个非常的境地。地震后,民间有不少揣测质疑。虽然两报对 地震局的直接报道数量都只有一则,但却能明显地看出两报的不同倾向。在笔者统计的所 有报道中,《中国青年报》仅在5月13日的头版刊发新华社通稿《中国地震局:除震中地区 外,全国及四川其他地区近期发生强地震的可能不大》。这是一则准标题新闻,字数不过15 0字,读者无法从该报中了解有关地震局的其他任何消息。《南方周末》5月15日刊发《记录 震后26小时内的中国地震局》,记者按照时间顺序观察记录震后26小时内中国地震局的状况 ,让读者对新闻事件多了一个解读的窗口,对新闻事件的感知更加立体和全面。
  由此可见,《中国青年报》的报道视角主要从政府出发,从政府观照新闻事件,为政府 服务。《南方周末》则更注重以事件本身为核心,从一个点比较全面开放发散地报道。
  二、灾害新闻报道出现倾向的原因
  1、媒介性质不同
  《中国青年报》是团中央机关报,是一份全国性综合性日报,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 ,具有鲜明的党性。在党性原则的要求下,它的功能主要是舆论工具,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 。因而“宣传”是《中国青年报》的基本职能,在新闻报道内容中,必不可少以一定的比例 对党和政府部门或国家领导人的正面报道。《中国青年报》着重体现党和政府有能力、有决 心领导民众抗灾重建家园,在进行地震灾害新闻的传播时,报道主题基本上关注政府的主导 措施、干部和群众的抗灾行为等方面秩序井然,要“写出领导深入灾区,关心灾民冷暖疾苦 ,引导群众抗灾的新闻;讴歌那些在抗灾斗争中冲锋在前,公而无私牺牲个人利益,富有奉 献精神的英模群体”。①除了本报记者的报道外,同时刊发新华社通稿。
  《南方周末》为省委机关报主办的系列报,是都市类报刊,报业集团下的子报。改革开 放30年,推动中国南方媒体发展的两个动力之一便是市场的力量,南方报业集团是其中的纸 媒代表。面对受众,《南方周末》除了履行正确引导舆论导向的功能职责外,还需要接受信 息传播市场竞争的现实,他的基本职能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媒体的“宣传”,更多地转向是 “传播”,“传播”是《南方周末》的基本职能,更多的是奉行新闻专业主义,以“作为党 报的补充”的形式存在。《南方周末》在进行地震灾害新闻的传播时,是要反映灾害降临后 的现实情景、既往秩序被打乱了的社会景象。因此报道的主体基本上是关注灾害的残酷、灾 民的生存状态及对政府的监督等问题。
  2、报道理念不同
  理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 信仰的抽象概括,新闻理念自然也属于抽象概念.。在实践中,新闻理念归根结底就是一个 媒体“选择什么,不选择什么”的问题。因为资源有限、版面有限、播出时间有限、人力有 限,所以没有媒体能够包打天下,有闻必录。选择在所难免,而这种选择也是媒体对报道 职责、传媒价值的一种选择。于选择中出现倾向,以倾向明示选择的不同。
  “《中国青年报》是共青团中央的机关报,我们始终以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为 己任。”《中国青年报》总编辑陈小川如是说。前半句说明《中国青年报》的性质,后半句 确定《中国青年报》的社会职责:“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社会进步是高级 目的,服务青年成长是手段,也是目的。“用先进人物典型教育青年是青年报刊的特殊使命 ”,②中国青年报也不例外,中国青年报的震灾报道同样没有例外。在笔者统计的数据当 中 ,救灾人员和受灾群众的报道分别占统计范围的20.90%和16.03%,救灾人员的报道大于受灾 群众,说明《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主体更倾向于救灾人员。这里的救灾人员不包括党政部门 和领导人,主要是指深入救灾一线的官兵、医护人员和志愿者。通过这些报道旨在报道震灾 的同时又“着眼于宣传青年的思想、风格、精神、理想、情操,反映他们的精神面貌和内心 世界”③以达到教育青年的目的。
  《南方周末》转型后,新闻理念确立为“在这里,读懂中国”。该报执行总编辑向熹从 传媒价值层面对新理念进行解读:“当世界在中国飞速发展的情况下认不清中国,中国人也 认不清中国的时候,新闻就是要提供读懂中国的内容,这就是最好的传媒价值,也是《南方 周末》这个传媒高地应该提供的优质产品。”④对《南方周末》而言,新闻既是解读中国 的 产品,又是一个读懂中国的工具。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南方周末》既是存在于其中,又是 站在其外地看待中国,既从中国的角度看待中国,又以国际的角度分析中国。
  其新闻的理念决定了该报新闻报道看待问题的全面性、立体性。2008年5月22日《南方 周末》推出“大地震现场报告”,共36个版面报道震灾情况。“死亡之弧”、“闭绝之境” 、“希望之子”、“草根之力”、“高悬之石”、“财富之痛”、“悲剧之容”、“传播之 道”、“声音之切”九大主题单元“以职业记者的方式去复盘”做到“毫无遗留地去看它是 怎么发展的”。⑤《南方周末》报道的不仅仅是其他媒体报道过的人性的光辉,心灵的阵 痛,更是做到了后者所没有做到的。九大主题中的“传播之道”关注的就是震灾中的媒体作为 。这些媒体包括电视媒体如国家台的央视、震区当地成都台、港台的凤凰卫视和东森电视台 。另外“声音之切”单元中亦转载纸媒精选报道。
  中国新闻媒介往往兼顾党政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中国青年报》和《南方周末》既 相同又互补存在,从媒介生态学来说也是一种平衡。


注释:
①人民日报编辑部 为抗洪斗争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J] 新闻战线 1998-10
②王文翔 《中国青年报》的特色和风格[J] 新闻与传播研究 1982-04
③王文翔 《中国青年报》的特色和风格[J] 新闻与传播研究 1982-04
④林爱珺 新闻的时代价值——《南方周末》执行总编辑向熹访谈录[J] 新闻记者 2008- 12
⑤林爱珺 新闻的时代价值——《南方周末》执行总编辑向熹访谈录[J] 新闻记者 2008- 12
参考文献:
[1]童兵.比较新闻传播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孙发友,张瑜.中西灾害报道视角比较[J].新闻前哨,2009,(2).
[4]邓利平,赵淑文.从灾害新闻的传播看中美新闻理念的不同[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2).
[5]胡振华.对2008年冰雪灾害报道的比较分析[J]. 新西部(下半月),2008,(4).


收稿日期:2010-03-23
作者简介: 叶阿萍(1986~),女,浙江温州人,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08级研究生,研究 方向:电视文化与传播方向。

 

2012-11-13 13:19:42 - http://www.ems86.com/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发布2013年度全国石油石化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优秀成果奖、优秀论文奖、优秀著作奖  1/9
四川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获奖项目公告(中) 11/15
陕西省推荐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 六---十 1/13
江西省第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项目 11/15
2011年度国家能源局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1/19
 

组织机构

收录证书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