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动物比喻之比较及其翻译策略 杨家华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广东 广州511363) 摘 要: 动物比喻在汉英语中使用频繁。由于社会文化和人类思维模式的共性, 动物喻 体与喻义在汉英文化中有一致或相似的时候; 由于各个社会又都有其文化个性,同一动物 词所承载的喻义也不尽相同。 本文试图通过实例,对比分析动物喻体、喻义在汉英两种文 化中的异同,并试就动物词的翻译作些探讨。 关键词:动物;喻体;喻义;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 2010)05-0062-03 自然界中千姿百态、形象万千的动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由于动物鲜明的形象和显 著的特点,中外文化中使用动物比喻的历史由来已久。动物比喻的广泛运用增强了语言的 表达能力,丰富了各国语言。由于不同文化的历史、风俗、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共性和个 性,动物词在不同的语言中所具有的联想意义也有其异同。本文试图通过实例对比分析动物 词喻体、喻义在汉英文化中的异同,以及对其相应的翻译策略提出一些建议。 一、动物词比喻异同分析 1、相同的喻体和相似的喻义 词语的联想意义源于人们对周围世界的感受和理解。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地球上,有相 类似的关于世界的认知模式。 一些动物由于其自身固有的特点,往往给不同的民族留下相 同的印象或认识,从而具有相同的文化联想与感情色彩。因此,在英汉这两种语言中,一些 动物作喻体能产生一致或相似的喻义。例如: 狼(wolf)的凶残和羊(sheep)的善良品质在全世界都是相同的。披着羊皮的狼(a wolf i n a 〖BF〗sheep’s 〖BFQ〗clothing)这一短语很好地说明了这两种动物在汉英语中相同 的喻义。蛇 (Se rpent)在汉英文化中皆有“阴险、毒辣、狡诈”的喻义。汉语文化中因人们讨厌蛇而产生许 多习语,如“蛇蝎心肠、牛鬼蛇神”等;而《圣经》中把诱骗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 的撒旦描写成“蛇” ,如“He looks honest, but actually he is a serpent in the gr ass.” 英语中用鹦鹉比喻机械模仿,人云亦云:“He talks like a parrot and just repe ats what he heard.”,与汉语的“鹦鹉学舌”异曲同工。 猪好吃懒做的形象众所周知,恰 当的比喻使人物性格鲜明生动,如:汉语中常用“肥得像头猪”来形容人肥胖;英语中也有 “You great fat pig!?”,“ She always makes such a pig of herself.”之表达。常 见的汉英文化相同动物词有着相似喻义的还有:狮子比喻凶猛,驴子比喻蠢笨,孔雀比喻骄 傲,癞蛤蟆比喻丑陋,蜜蜂比喻辛勤忙碌,蜗牛比喻慢腾腾, 驴比喻呆傻、愚蠢,猿比喻模 仿者,猴子比喻捣蛋等。 2、相同的喻体和不同的喻义 任何语言都是文化的反映,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 语言不能 脱离文化而存在 ”。可见,语言是社会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动物比喻在社会文化的交 流过程中,熏染上了民族文化的个性色彩, 从而含有不同的联想意义。例如:“龙”在中国 封建社会是皇权的传统象征,龙是一种象征吉利的动物,所以汉语中有“望子成龙”、“龙 风呈祥”等词语;西方人却认为dragon(龙)是邪恶的象征, 因为在《圣经》中是一种能喷烟 吐火的带翅膀的凶残怪物。所以,“龙袍”不能译成“dragon robe”而是“imperial robe ”,“龙颜大怒”则只好译为“The emperor was much incensed”。 在英语文化中,“猫 头鹰(owl)”代表着智慧和思想, 英语中有“as wise as an owl ”;而在汉语文化中,猫头 鹰最不吉利,谁碰上谁倒霉, 汉语中的“夜猫子进宅”意味着这家厄运将至,夜猫子就是猫头 鹰。在英语中狗有“〖BF〗man’s〖BFQ〗 best friend(人之良友)”的美誉,“Love me, love my dog .”译为“爱屋及乌”;而在中国,狗往往使人们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多含贬义,如“狗 急跳墙”,“狗嘴吐不出象牙”等。又如西方人对“蝙蝠 (bat)”无好感,通常联想到坏特 征。提到蝙蝠,人们还会联想到丑陋、凶恶、吸血动物的形象;但是对中国人来说, 由于蝙 蝠的名称“蝠”与“福”同音,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 3、不同的喻体和相似的喻义 有些动物词在汉英语言中指示意义不同,却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喻义。“马(horse)”在 英语里有强壮、勤劳、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等比喻意义, 如:“work like a horse”;而 这一文化意象在汉语中却被“牛”所承载,如“壮如牛”、“牛劲”、“老黄牛”。汉语里 有“鸡皮疙瘩”,“杀鸡取卵”的说法,而英语中对应的却是“goose flesh (鹅皮疙瘩)” 与“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golden eggs(杀鹅取卵)”。对英国人和大部分西方人来说 狮子是“百兽之王”。12世纪后期英王理查一世因勇武大胆而被誉为“the lion-hearted k ing(狮心理查)”;但在中国文化里, 狮子不过是一种凶猛强大的动物,倒是老虎往往会让 人联想到庄严雄伟,被誉为“百兽之王”。因此“狐假虎威”应译为“an ass in the 〖BF 〗lion ’s skin”〖BFQ〗。“兔子(hare)”在英语中喻胆小鬼,如“as timid as a hare(胆小如 兔)”; 汉语则说:“胆小如鼠”,因为“鼠”在汉文化是胆小的象征。“兔”在汉文化却有着敏捷 、迅速的象征,如“动如脱兔”。汉文化中胆小的鼠在英语文化中却成了安静的喻体,所以 有“as quiet as a mouse”等。 二、汉英动物比喻翻译策略 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2001)提出,对翻译者来说,最困难的地方在于充分 理解源语的指称意义和联想意义。这不但要求懂得词汇意义和句法关系,还要洞悉文体修辞 的一切精微玄妙。他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的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目 标语再现源语的信息。① 米尔德里德·L·拉森(Mildred L. Larson)在《意义翻译法: 语 际对等指南》中表示, 语言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是不同的。我们所要翻译的是深层结构 ,即意义,而不是表层结构,即语言表达形式。②因此,当翻译与动物有关的词汇和成语 时 , 只有全面了解动物词在两种文化中的联想含义,才能把源语含有的风格特征如实体现在 目标语中。下面主要探讨四种翻译策略: 1、直译法 对于汉英两种语言里有着相同或相似喻义的动物比喻,一般采用直译法以保留原文的生 动形象。汉英语言中“蜜蜂(bee)”都有忙碌、勤劳的联想意义,因此,对于“as busy a s a bee”,直译为“像蜜蜂一样忙碌”,不会对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又如:“ as cun ning as a fox ”可直译为“像狐狸一样狡猾”;“as happy as a lark”译为“像百 灵鸟一样快乐”。但是直译不等于硬译、死译, 必须充分认识动物词所隐含的文化心理差异 ,才能忠实自然地再现源语的风格。 2、替换法 当不同的动物有着相同或者相似的喻义时,可采用替换的方法,把源语中的动物词替 换为目标语中具有相同联想意义的另一种动物。这样,既保留动物比喻在两种文化中的民族 色彩和文化特色,也避免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例如: (1)She came in from the storm looking like a drowned rat. 她冒着暴雨来,淋得像只 落汤鸡。 (2)Developing the economy at the expense of the environment is no different from killing the goose to get its golden egg.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无异于杀鸡取 卵。 (3)Perhaps every profession has got its black sheep. 也许每个行业都有害群之马。 (4)He is like a hen on a hot girdle before his driving test. 他在驾考前紧张得像 热锅上的蚂蚁。 (5) That fellow is as timid as a rabbit. 那家伙胆小如鼠。 3、意译法 文化的特殊性赋予动物词的联想意义不尽相同。故翻译时,要考虑到语言表达和意义的 错位现象,理解源语中动物词义的褒贬、轻重、宽窄等联想意义的细微差别,适当加以改造 ,使之达义。 如: (1) It is plain enough that she has just made a 〖BF〗cat’s 〖BFQ〗paw of you. 很显然她只不过是利用你作为她的工具。 To be a 〖BF〗cat’s〖BFQ〗 paw字面理解为“充当猫爪”,在英语中比喻受人利用哄骗 或被迫去替别人干吃力不讨好的苦事,它类似汉语中“为人火中取栗”。 (2) 〖BF〗I don’t know how they manage to bring up four children—they’re as poo r as church mice〖BFQ〗. 我不知道他们如何设法养育4个孩子——他们一贫如洗。 教堂在西方是说教、做弥撒的地方,决不会存放任何食物的。而在中国,庙宇通常供些 供品给诸神,庙里的耗子决不愁没东西吃,所以在汉语中也不会用“和庙里耗子一样穷”来 形容一个人穷。故翻译时不能生搬硬套,否则只会使人不知所云。 (3) He would make a good politician—he could talk the back leg off a donkey! 他做政客肯定合适——他能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 4、注释法 汉英文化中很多动物比喻毫不对应,为了保存源语文化的异国情调,丰富目标语的语言 文化,我们可以采用注释的方法进行翻译,使两种语言文化能够相互兼容,相互促进。请看 下例: Religion, like a phoenix, has been resurrected from the ashes of the war. 宗教就像传说中的凤凰一样,在战争的灰烬中又复活了。(注:在西方文化中,凤凰象 征死而复生,永生、完美之物) 英语中的凤凰是长生鸟。这一联想意义源于埃及神话,在神话中凤凰每五百年自焚一次 ,又在灰烬中重生;而在汉语中,凤凰作为百鸟之王,是“温暖、收获、美丽”的象征。汉 英两种语言“凤凰”喻义的完全不同。在此句中,凤凰“phoenix”一词跟后文“resurrect ed(复活)”对应,其形象应该保留在目标语中。因此,在翻译时,加上注释能使汉语读者 更清楚地理解这一动物词在西方文化中的独特含义。 动物比喻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所具有的喻义依赖于对汉英文化的理解。翻译中 ,译者要掌握大量的关于两种文化的知识,尽可能体现源语风格,同时考虑到能为译语读者 所接受,正确地传达出原文的内容与神韵,增进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交流。
注释: ① Nida E. A.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nts in Translating (M), Shanghai Forei 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② Larson M. L. Meaning-Based Translation:A Guide to Cross-Language Equivalenc e (M),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84. 参考文献: [1]Nida E. A.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nts in Translating (M), Shanghai For 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 Larson M. L. Meaning-Based Translation:A Guide to Cross-Language Equival ence (M),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84. [3]Sapir. E.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廖光蓉.英汉文化动物词对比[J]. 外国语,2000,(5). [6]詹蓓.英汉动物喻体语用含义的对比分析[J]. 外语研究 ,2003, (3).
收稿日期:2010-04-06 作者简介: 杨家华(1982~),江西乐平人,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外语系讲师,暨南大学中文系汉语 言文字学硕士。主要研究领域英语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字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