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用价值的角度考察设问句 卢 翠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 信阳464000) 摘 要: 设问句是疑问句中的一个特殊的小类,属于辞格的一种,但不同于一般的疑问 句,是一种应用较广的辞格。关于它的研究也大多从修辞这一角度出发,对于它的语用价值 缺乏系统研究,本文主要从突出性、启发性、强化性三个角度来系统考察设问句的语用价值 。 关键词:设问句;语用价值;突出性;启发性;强化性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 2010)05-0052-03 设问又叫自问自答,发问者心目中实际上已经有了明确的意见,但并不把自己的看法说 出来,而是先用一个问句引起对方的注意,使问题具有突出性,同时也兼有启发性,然后再 顺势引出自己的看法,使问题的答案有具有强化性。 一、突出性 在谈到设问句的语用价值突出性的时候,我们不得不重新回顾设问句的定义,“设问 句是疑问句的交际类型中的一种,设问句又叫自问自答,属于交际功能的类型。发问人心目 中实际上已经有了明确的意见,但并不直接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而是先用一个问句引起对 方的注意,然后再顺势引出自己的看法。”① “这种先抑后疏的手段,目的是引起对方 充 分注意,为答语出现制造一种引导式语境,从而使答语的交际效果更为突出。”②设问的 特 点就是“无疑而问”。设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 人们注意,使问题具有突出性,也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有了突出性。关于这一点,吕叔湘 先生也曾经说过设问句是引起对方注意的一种修辞方式。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例子来比较一下 ,先看一看一般设问句的突出性。 如: 1.这瓶饮料是谁买来的?原来是妈妈买来的。 2.是谁的本子?是张昊的本子。 3.这是什么东西?这是玩具赛车。 4.这是什么地方?这是北京故宫。 5.这是什么颜色?是棕色的。 6.春天在哪里?春天在花朵里。 7.什么是生物?生物就是有生命的物体。 8.牛吃什么?牛吃草。 9.设问句你会了吗?会了 。 10.这东西简单吗?很简单。 例子1句中,发问者心目中明明知道这瓶饮料是谁买的,是妈妈买的。也许对于这个问 题对方丝毫没注意,或者根本就没去想,但经过这一设问,一下子把对方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开始对这个事件关注,一下子突出了说话者的意向,紧接着给出答案,一下子让对方知道 了,这瓶饮料是买的,而且是妈妈买的,使问题和答案都具有了突出性,如果换成陈述 句“这瓶饮料是妈妈买的。”明显没有了突出性,也许看过去就忘了。同样的道理2—10的 例句我们也可以照此分析,通过设问把我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到了发话者的问题上,明 白问的是谁的本子?什么东西?什么地方?什么颜色?春天在哪?什么是生物?牛吃什么? 你会设问句吗?这东西简单吗?而不是别的什么,通过问锁定事物,突出事物,随后给出答 案是张昊的本子,是玩具赛车,是北京故宫,是棕色的,在花朵里,生物就是有生命的物体 ,牛吃草,会了,很简单,让问题和答案都有了限定,突出了说话者所要表达的内容。 另外特殊的设问句,同样它也具有突出性。 如:你见过被压在石块下的小草吗?为了生长,它不管上面的石块怎么重,石块跟石 块中间怎么窄,总是曲曲折折地、顽强不屈地挺出地面来。(夏衍《野草》) 这种问句不同于一般的设问句,虽然有点疑问,但我们在此仍把它归入设问句的范畴 ,原因是虽有问但其主要目的不是要求解答,而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突出问却也 是以便突出自己想要说出的话。 再次设问句用在不同的地方同样具有突出性。 如用在了文章的标题上:魏巍的文章标题就是“谁是最可爱的人”,使问题非常醒目 ,吸引了读者的眼球,具有非常强的突出性。 如用在了文章的开头:学习文化知识能不能走终南捷径呢?(马南邨《从三 到万》)开篇第一句就是一个设问句,醒目, 突出。 如用在了文章的结尾: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 你是在幸福之中呢?幸福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当然来自于我们最可爱的人。(魏巍《谁是最 可爱的人》)用设问句收尾,是问题和答案都具有了突出性。 二、启发性 启发性是指设问句语意和说话者的意图有启发性。“问句并非被动的,可有可无的, 它的出现有特殊的功能,即通过设问句敦促听话者进行思考,从而与发问者的思考达到同步 ,更加投入自己的思维走势,这无疑是调动听话人主观能动性的一种极为有效地语用手段。 ”③设问句不是直截了当做出一个陈述或者一个断言,而是通过问句的形式曲折地表达一 个 陈述或断言。虽后面有答案,但对方在听时由于问在前,有思考的空间,随即听到答案可以 说也是对自己思考的答案的一个判断,如何判断?通过设问句的语意和说话者的意图,如此 就具有了启发性。一般的设问句和一些特殊的设问句都具有启发性,在此我们暂且把特殊的 设问句分为三个类型:曲答式、连问连答式、数问一答式。从中我们一一分析。 首先我们先看一般的设问句 如:是我故意夸大其词吗?不!我以为我倒是不折不扣地道出了客观真理。(唐弢《作家要铸炼语言》) 说话者先问,使对方有一个思考的空间,但是说话者的意图已经有所倾向了,“是我 故意夸大其词吗?”问题提出,答案无非两种,是或不是,但是我们听到的是一个问,但说 话者的意图和倾向全在里面,就给了我们一个启发性,问题的答案该是那一个。实际上说话 者对听话者无形中就有了一种牵引,使二者意见相合。 再如: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 坐在下面的听众谁流的眼泪最多?怎么算?对方一听肯定有这样的疑惑,再一想作者 为什么这样问?他肯定有答案,那他怎么知道的?一想他肯定知道自己的情况了,这是一个 启发过程,顺着看后面的答案恍然大悟。 其次我们参看一下特殊的设问句 第一种曲答式设问句 如:她妈妈也一定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冰心《小桔灯》) 这种设问句其答案往往是答非所问,而答案却也包含其中,但即使这样,通过问和后 面的看似答非所问的答案,无形中已经给予了读者一个启示,使读者通过这一启示,可以非 常明确地肯定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思,那一定是她妈妈好了,没有别的可能。 再如:其实我只是让汽车剐了一下,衬衫剐破了,后背蹭破了一点皮,有啥要紧?自 己回家上点药就行了。《一件珍贵的衬衫》 同样也是答非所问,但通过问和后面的答,也同样给了读者一个启发,那就是根本没 啥要紧的,同样这也是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换成别的问句也就少了这么一个受启发的过 程。 第二种连问连答式设问句 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 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朱自清《匆匆》 ) 这种设问句同样也存在一个启发的过程,句中多次的问,多次的答,把读者的思绪和 说话者的思绪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每一次的问后回答然后再问本身就是启发,使读者 一步步地向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图靠近。 再如: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路甬祥《呼风唤雨的世纪》) 复合式的问,使读者有了这样一个思考的过程,“是谁?靠什么?”同时这也是一个 启发过程,后面的答案一附出,使读者和说话者不谋而合。这也是其它的句式所望尘莫及的 。 第三种数问一答式设问句 如:就在这里睡觉?怎么可能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老山界》 在此连续的问,第二句问否定前一句问的一种答案,无形中给读者以启发,有一种答 案是不对的,究竟答案是什么呢?再看最后的答案,十分明确了说话者的意图。 再如: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 架也会这么干。《蚊子和狮子》 同样如此,连续的问,给予了读者无尽的启发,使读者的思路不会游离得太远。 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有疑惑到逐渐想通到最后确定答案的过程,从中无 一不体现了设问句的语用价值的另一个特性启发性。 三、强化性 设问句不同于其它问句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它的答案附着在问句之后,让人一听 就明白。也正是这一点的与众不同,我把它定义为设问句的又一个语用价值特征强化性。“ 设问句重要的不在于前面的提问,而在于后面的回答”。先提出问题,是为了引起注意和思 考,但后面的回答却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答案就是这个,说话者已经给予限定,没有再 选择商量的余地。具有强化性。 例如: (1)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出自 鲁迅《生命的路》) (2)难道我们就万事不如人吗?不是。(宋龙玲《谈“比较”》) (3)生命是什么?是墙角的砖缝掉进的那粒香瓜子吧!《生命 生命》 (4)人民币的信誉靠什么?靠稳定。(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 (5)犯过错误的人用不用?用。(同上) (6)他是想继续升学呢,还是去拍电影?当然是升学。(同上) (7)知道霍元甲吗?大侠,电视正演得红火呢!(同上) (8)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呢?是美,是一种特别的美,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美。(峻青 《沧海日出》) (9)主宰戏剧的是什么人?一般以为是剧作家,认定剧本为一剧之本。(柯灵《戏外 看戏》) (10)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 只有匆匆罢了。(朱自清《匆匆》) “什么是路?”“路就是……”“难道我们就万事不如人吗?”“不是”“生命是什么 ?”“是……” “人民币的信誉靠什么?”“靠……” “犯过错误的人用不用?”“用” “他是想继续升学呢,还是去拍电影?”“当然……” “知道霍元甲吗?”“大侠……” “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呢?”“是美……” “主宰戏剧的是什么人?”“一般以为是剧作家……” “……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 一问一答,十分清楚,最后明确的答案一给出,让对方一下子锁定答案就是这个,别 无其他的可能,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心理上都没有别的选择的余地,具有强化性。 即使是一些省略式的特殊的设问句也不例外。 如: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梅岭三章》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 这些虽省略了疑问语调,但仍存在问,后面的紧跟着也就是答案,使答案明确,给读 者心理上一个锁定,这也是疑问句中其他句式所没有的。 综上所述,设问句具有突出性、启发性、强化性这些语用价值,这些也是其他所有句式中都 不存在或即使存在也表现不明显的特征。当然这三个特征也不是分裂开的,也是相互联系相 互渗透的,在这不再讨论。
注释: ①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20. ②③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53, 154. 参考文献: [1]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张静.语言语用语法[M].文心出版社,1994. [3]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黄伯荣,瘳序东. 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5]杨宏明 .特殊设问句探究[J]. 中学语文教学,2001.7. [6]邬建华 反问句和设问句的教学[J]. 小学语文教学,1998,(3). [7]刘俊.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J].语文天地,2002,(20). [8]齐正喜.谈谈句型——兼论设问句和反问句[J].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1994,(02).
收稿日期:2010-04-01 作者简介: 卢翠(1981~),女,河南信阳人,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2009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