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网恋问题的理性思考 吴友军 孔 扬 (空军航空大学,吉林 长春130022) 摘 要: 大学生网恋问题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必须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本文概括了 大学生网恋问题的主要特点,透析了大学生网恋问题的主要根源,并对引导大学生健康上网 的主要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网恋问题;理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C91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 2010)05-0022-02 今天,上网已成为很多人必不可少的娱乐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上网聊天对于情窦初开且 电脑操作技术水平普遍较高的大学生来说,就更为普及,网聊——网恋,几乎成为莘莘学子 们的生活新公式。但是,网恋的悲剧和负面效应也在同时演绎着。网恋问题呈逐年上升 的趋势。因此,大学生网络问题现在必须引起思考和关注。 一、大学生网恋问题的主要特点
从近些年的情况来看,大学生网恋问题主要表现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网恋在大学校园最为普遍。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调查数据 ,在我国大约有近3万名的网民,而18-24岁者占到36.8%,而这正是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 而且随着高校校园网络的广泛建设和校园内外Internet网的开通,大学生无疑已成为网民中 的主力军。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国内大学生上网率高达95 %,网龄小于1年、1-3年、3-5年和5年以上者分别占上网学生的43%、51%、2%和4%,每周上 网时数小于5小时、5-10小时、10-15小时和15小时以上者分别占上网学生的77%、13%、6%、 4%。数量庞大的大学生网民在看新闻、查信息、下载软件或资料、制作主页的同时,收发邮 件和交友聊天成为极普遍的现象。收发邮件占常规上网任务的68%,人均电子邮箱2.46个, 每周人均收发邮件3.34封。网友个数少于5个、6-10个、11-20个和20个以上者的比率分别为 42%、24%、14%和21%,其中16%的人交有同性网友,交异性网友者多达84%。凡是上网的大学 生几乎每一个人都有一次网上恋爱的经历。他们大多经过聊天—通email—打电话—见面的 过程。参与网恋的大学生并不局限于文学艺术类专业,而是遍及文、理、工、农、医等全部 专业。在新浪网的一次对网络中280个聊天室的调查表明,这些聊天室天天爆满,走进任何 一个聊天室,都会发现,“感情问题”是其中永恒的主题。而据抽样调查,社会其他层次上 网人群的网恋比例至多不超过40%。①可见,较比社会其他不同层次的上网人群,网恋在 大学校园中比例最高,成为E时代高校少男少女的普遍流行时尚。 第二,女生网恋较比男生范围更广,程度更深。据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风网络中心的 数据显示,较比男生上网,女生上网率更高、网龄更长、网友更多、网恋更多且单一。女生 的上网率比男生高出11个百分点,为98%。有69%的女生网龄为1-3年,比男生同项比率高出2 3个百分点,在3-5年和大于5年两个网龄段,分别比男生高出4个和7个百分点。每周上网时 数在5-10小时和10-15小时两段中,女生的百分点分别比男生高出2倍和3倍。女生人均邮箱 为3.67个,比男生多1.52个,女生每周人均收发邮件6封,男生只有1.74封。女生网友数多 于20人的占38%,而男生只有1.74封。女生网友数多于20人的占38%,而男生只有13%,而且 交大龄网友的比例女生大大高于男生。女生中的网恋人数和次数比例比男生高出11个百分点 。②在对网恋的态度上,男生比女生更为开放,男女即便交了异性网友,甚或在网上确立 了 恋爱关系,往往仍会另寻“新欢”,而女生虽然也会同时结交几个异性网友,但大多对选中 的网恋对象比较专一,更易投入感情,难以自拔。 第三,网恋比例呈现由低年级向高年级逐渐下降的趋势。据吉林大学社会心理学专业师 生2008年对全校8000多名在校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网恋在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中最为普遍 ,其中几乎每一个上网者都有一次或数次网恋,对网恋持赞成态度的高达76.7%,持否定态 度的为8.2%,持观望或无所谓态度的为15.1%。而在大学三、四年级学生中,网恋人数和次 数都明显减少,对网恋持赞成态度的降为58.2%,持否定态度的为17.3%,持观望或无所谓态 度的为20.4%,另有4.1%的认为网恋纯粹是胡闹。③不难看出,随着年级的增高,大学生 对网恋的态度越来越理智,也更现实了。 第四,大学生网恋的结局绝大多数是失败或悲剧。网恋虚幻而美丽,但一旦面对现实则 往往“见光死”。据上海某网络公司的一项网恋调查显示,网恋成功率仅为千分之一。④ 绝 大多数大学生网恋都因双方性格差异、生活习惯的不同、学业或事业道路的分歧而以分手告 终。不少学生或者因加班加点网恋耽误了学业,或者因投入感情过多,难以承受分手的痛苦 ,或者甚至患上各种精神疾病。 二、透析大学生网恋问题的主要根源 第一,学生压力大,竞争激烈,寻求精神慰籍。大学阶段知识量较比中学阶段激增,尤 其是理工类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大学生都是经过逐级淘汰而产生的精英,精英汇聚一起, 无形中彼此都会形成心理压力。而且,我国自从1999年实行大规模高校扩招以后,大学生的 就业率大约为50%,就业压力使大学生们更加努力学习,目前各高校本科学生报考研究生的 比例逐年攀升。由于学习竞争使同学间很难成为推心置腹的朋友,大学生往往就转而向外寻 求精神慰籍,在网聊——网恋中释放心理压力。 第二,青春期的特殊心理特点使然。大学生处于青春期,青春期往往表现为个性独立、 猎奇、困惑等心理特征,一般又称为人生“第二次断乳期”。这时的大学生极易追求新鲜的 事物,而又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身边的事物和人都不容易对其产生吸引力。而互联网通过一 根网线将五湖四海的人们联系起来,展现出一个充满可能性和无限自由的世界,尤其加上异 性的魅力吸引,当然成为大学生们乐此不疲的“第二生活世界”。 第三,网络的便捷和虚幻。网络的便捷首先为网聊——网恋提供了前提。鼠标轻轻一点 ,就可以穿越千万里空间,将素未谋面的人最便捷地联系在一起。而网络的虚幻更为网恋蒙 上了浪漫的面纱。网络隔开了两个真实面目的人,却往往制造了两个理想化的人,这种情感 反而比现实生活中表现得更纯粹,这种恋爱反而更能打动心灵,甚至刻骨铭心。因此网恋的 悲剧虽然不少,但却丝毫没有使人们对网恋的热情降温。 第四,大学生涉世不深,容易对网友产生信任和依赖。大学生都是从一个校门走到另一 个校门,涉世不深,社会经验极其贫乏。单纯幼稚很容易使他们对网友,尤其是对异性网友 产生好感和信任,在网恋中上瘾,沉湎其间不能自拔。在各个高校中都有一些学生中午、晚 上不休息,加班加点在网上谈恋爱,上课时却无精打采,甚至逃课去网恋。网恋影响了学生 们的学业和身心健康,不仅如此,由于网友形形色色、鱼龙混杂,而大学生们的辨别能力较 差,缺乏社会免疫力,因此,滋生犯罪不可避免。 三、引导大学生健康上网的主要措施 由于大学生的青春期身心特点和使用电脑的高普及率,武断地将网恋“判处死刑”显然 是不现实的,而只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大体上应包括如下措施: 第一,大力完善高校网站建设,增加高校网站的吸引力。高校网站不仅要注重对国内外 新闻时事、科技前沿、社会焦点和热点的报道,而且要紧贴学生实际,与学生的学习进程和 素质培养相结合,设立学习、答疑、讨论等专栏,并在网上开设网络资源利用等专门课程, 引导、帮助大学生深入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 第二,要把网恋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可把网恋放在学生思想品 德课中,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站,组织班团讨论会,尤其是将网恋对学业的负面影响和网恋 犯罪案件对学生进行宣传,对照大学生的民族责任和时代使命,明确自己肩负的努力学习、 建设国家的重任,帮助学生分析网恋的利弊得失,引导学生正确地、理智地看待“网络情缘 ”。 第三,举办有吸引力的业余文体活动,尽量吸引学生参与到健康向上的体育和文娱活动 之中,减少和避免无聊或寂寞情绪的产生。 第四,网络教育重点放在低年级学生上,可按入学、学期、学年分为几个阶段,形成有 针对性的阶梯教育系统。 第五,关注父母离异、单亲家庭和经济贫困家庭的学生,针对他们易于敏感、忧郁和自卑 的心理,适时、有效地开展网恋教育。 第六,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可通过写信、打电话等方式请家长协助做好学生的网恋 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等。
注释: ①赵会娜,杨曦.试论大学生网络交往心理问题与对策[J].毕节学院学报,2006(6 ):30. ②丁泗.网络文化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J].江苏高教,2005,(5):15. ③王爱平.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J].人才开发,2003,(7):26. ④蒋文昭.网络道德失范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4,(12):48. 参考文献: [1]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收稿日期:2010-03-08 作者简介: 吴友军(197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空军(航空大学)党的创新理论 学习研究中心研究员,社会科学系教授,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孔扬( 1978~),吉林人,空军航空大学社会科学系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 义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