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是构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 _时代人物 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基金课题
 
民族团结是构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
投稿信箱:ems9586@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民族团结是构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 
李丽萍
(中共新疆区委党校,新疆 乌鲁木齐830002) 
  摘 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团 结是构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民族团结,是构建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 的重要资源,是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政治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 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保证。因此必须抓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党的民族思想政策宣传 和青少年民族团结思想教育等工作。
  关键词:民族团结;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政治基础 
  中图分类号:D69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 2010)05-0030-03
  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间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互相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建 设和促进社会稳定。从内容上看,要求无论民族人口多少、发展程度高低,在真诚基础上的 团结。从实质上看,是有特定阶级内容的民族之间的团结,在社会主义社会,民族团结就是 各民族人民的广泛团结。
  历史上,由于农业经济和游牧经济对生产工具、生活资料的各有所需,在汉族同北方游 牧民族间形成了茶马互市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农业经济通过互市得到了作为生产工具和衣 食来源的牲畜和畜牧产品,而游牧经济所需要的粮食和手工产品作为基本的生活资料和生产 工具也通过互市得到。这将我国各族人民卷入了共同的经济生活中,为造就统一的民族和国 家奠定了基础。各个民族在长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往中,形成了互相合作、互相通婚 、互相影响、友好往来、追求平等的联合,反对民族压迫的关系。这也是中国民族关系的主 流。各民族的互相依存、友好往来的关系是中国民族团结的历史基础。
  一、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坚持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共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 政策。
  1、马克思历来重视民族的平等团结。他指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 本原则。马恩在《暴力在历史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只有全民族的联合力量才能避免 分裂的危险。”①并且“没有民族的统一,民族生存只不过是一个幻影。”②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团结理论具有无产阶级革命性:主张在一切民族平等的基础之上的 全世界的无产阶级的团结,并且这一团结的目的是为了消灭剥削制度,消灭阶级,抵抗压迫 。马克思的民族团结是要求原先处在压迫或统治地位的民族无产阶级采取各种措施,直到牺 牲自己的某些利益去帮助和保证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的实现。马恩肯定了“任何民族不为所 有其他民族谋利益,就不能成为自由的民族。”③这一科学论断也是我党一直坚持“民族 团结”政策的原因之所在。
  2、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一直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的主张和原则。
  1949年9月,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发出了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号召。他 曾说过“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 保证。”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事业兴旺发达、人 民安居乐业的前提和保证。
  周恩来认为只有加强民族团结,才能共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他说:“应 该认识清楚,如果不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不能摆脱贫困落 后的状态的。要摆脱这种状态,只有我们五十多个民族,大家合作起来,共同发展,把我国 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要建设这样的国家,……各个民族必须互相帮 助,互相支持,在共同发展的目标下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这样,两种民族主义错误才会逐步 减少,民族歧视的倾向和民族分裂的倾向也才会减少。”④
  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带头人,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历史条件 下,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要问题是保持社会政治稳定。邓小平明确指出:“ 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 会丢失掉。”⑤而民族团结则是稳定的重要方面和内容,“安定团结十分重要,加强全国 各 族人民的团结,首先要加强全党的团结,特别是要加强党的领导核心的团结。”⑥邓小平 根 据新时期中国民族关系的特点,指出了中国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只要我们坚持在四项基 本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不断发展和壮大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任何 困难都挡不住我们前进,任何阻力都将被我们打破。”⑦
  1993年11月7日,江泽民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加强 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的重要观点。他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多 民族的国家里,加强民族团结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重要任务。如果国家不统一,民族不团 结,就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无法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各民族也就不可能实现共同发展。 
  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过去、 现在、将来都是我们能够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不断胜利前进的重要保证。

  二、构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民族团结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进行现代化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没有国内各 民族的团结,就不可能有民族地区的安定,更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和谐稳定。民族团结是构建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
  1、民族团结,是构建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重要资源。我国是一个民族成分较多的国家 , 民族团结,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 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 民族关系。”⑧在边疆地区,各民族之间平等互助、真诚团结,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和 平 稳固的环境,加速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此外,民族团结的加强也促使各民族政治生活的极大 民主化,维护了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同时,也促使各民族日常生活与文化极大的活跃和发 展,各民族相互吸收彼此生活与文化中的长处,并在相互容纳中发展各自的文化,提高各自 的民族素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这些成果,必然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边疆地区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宗教问题比较突出,历来是国内外敌对势力 渗透、分裂、颠覆的重点地区。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政 治图谋由来已久,他们打着“民族”和“宗教”的旗帜,把我国边疆民族地区作为突破口, 培植分裂势力,进行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活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 的历史时期,我们面临的反分裂、反渗透斗争形势也日益复杂,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任务 是长期的。这要求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树立忧患意识,切实做好民族工作,加强民族团结, 坚定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历史经验证明,搞好边疆地区各民族团结是实现边疆地区社 会稳定和发展重要保证,是构建边疆地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
  2、加强民族团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群众基础。民族团结,作为一种思想整合力量,在凝 聚人心、整合社会、引导培育各民族成员的爱国意识,维护国家利益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各 民族大团结,体现了中华民族友好互助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继承,它使各族人 民认识到各民族的大团结是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个人利益、民族利益和国 家利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而使各民族人民自觉地维护民族大团结,坚持“三个离不开 ”的思想,维护社会稳定有序发展,构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
  3、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现在我国 民 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民族问题也基本上是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在新的 历史时期,我国各民族在平等团结、互帮互助、友好交往、和睦相处的同时,在政治、经济 、文化等社会生活多方面的矛盾仍然存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建立和完善,民族关系方面的问题和人民内部的民族矛盾表现出新的特点。目前影响民族 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相对落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建立和谐的 民族关系为前提。没有民族之间的团结,就不可能有民族地区的安定和谐,就不可能有全社 会的和谐稳定。
  和谐社会要求结构优化、资源合理配置。民族结构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需要各民族 间有一个比较匀称、比较均衡、比较稳定的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 关系使这种社会结构最为合理,最为融洽。其中,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保持了匀称性 ;民族互助,实现了均衡性;民族团结,达到了稳定性。因此,只有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 义民族关系,才能使社会结构更加合理,社会才能够实现和谐。⑨
  4、民族团结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保证。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确保党 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也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必然要求。”⑩可以说,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 而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加强民族团结的基础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减小东西经济差距 ,使民族地区在新世纪经济有所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稳定。这也体现了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的 内涵。只有在民族团结的政治保障下,民族地区的经济事业才会顺利、迅速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时代的最强音。目前由于受国际上民族、宗教纷争的影响,在我国 的某些地方出现了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严重地影响着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 稳定,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重大战略步骤。从目前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非常艰巨。完 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强调中华民族利益的整体性,需要各民族紧密地团结起来,自觉地维 护国家统一,维护各民族的大团结,形成和谐的社会环境。我们要牢固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 ,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的民族矛盾问题。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 党的民族政策,切实做好民族工作,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为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B11

  三、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民族团结的对策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的主要任务,加强民族团结必然促进社会和谐。为此,我 们应当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民族团结。
  1、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要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作为民族工作、构 建 和谐社会的指导理论思想。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深刻揭示了民族的形成、发展、消亡的规律 ,指出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纲领和方法,提出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自决和 民族区域自治等一系列重要的思想,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也是 我们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理论武器。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对于正 确理解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构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 会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要用理论指导我们的工作,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教育。不仅要教育群众,更要教育干部;不仅要教育少数民族干部,更要教育汉族干部;不 仅要教育一般干部,更要教育领导干部。
  2、宣传党的民族思想政策,指导具体工作。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实情,创造性地把 马 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经过全面考虑我国56个民族在发展水平和 文化风俗上存在的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基本事实,深刻总结了我国历史上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 教训,积极借鉴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制定和建立了一系列符合我国 国情和各民族根本利益的政策和制度。它保证了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 族关系的形成和巩固,保证了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加强党的 民族政策的宣传是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保证。
  3、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 想及构建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大力宣传民族团结事迹、模范单位和 民族团结的先进典型,凝聚人心,增进民族团结,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对进一步贯彻执行 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保持社会稳定,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富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开展 民族团结月活动,使各族干部群众能进一步认识到: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旗帜鲜 明地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是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内容;采取多种形式,深人持久地 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搞好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是搞好民族团结的重要保证。B12为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2009年12月29 日新疆 维吾尔 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 教育条例》,从2010年2月1日起施行。
  4、加强对青少年民族团结思想的教育工作。当前经济全球化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文明成 果共享的同时也对国家意识、民族文化等造成了冲击,致使民族离散的倾向明显增加,对民 族团结、进步的负面影响非常大。民族分裂主义历来把青少年作为渗透的重点。这就需要对 青少年加强以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为重要内容的教育。为此,我们要结合青少年的实际 ,大力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五观”和“三个离不开 ”的教育。青少年在事关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等大是大非面前,一定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地同民族分裂主义作坚决的斗争。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实际行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 族团结。
  在新疆地区,更要重视民族团结的教育工作,加强对马克思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的 学习,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思想。这也是构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重 要措施。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加强民族团结,保持新疆稳定,不仅关系新疆社会经济的顺利 发展,也关系整个西北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二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74.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74.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64.
④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47-249.
⑤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1版):284.
⑥⑦⑧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1版):148, 206,  169. 
⑨关立卓.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共同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5,(5).
⑩B11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 话[N].光明日报,2005-5-28.
B12各民族大团结万岁[J].新疆金融,2002,(5).

收稿日期:2010-04-01
作者简介: 李丽萍(1983~),女,新疆新源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校民族理论教研部教 师。研究方向:民族理论与民族问题。
 

 

2012-11-13 12:57:59 - http://www.ems86.com/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发布2013年度全国石油石化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优秀成果奖、优秀论文奖、优秀著作奖  1/9
四川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获奖项目公告(中) 11/15
陕西省推荐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 六---十 1/13
江西省第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项目 11/15
2011年度国家能源局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1/19
 

组织机构

收录证书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