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传媒机构应有的职业素养 肖明禹 项 鵾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130012) 摘 要: 当下新闻恶性事件不断,但各大传播媒介并未因此而减少或削弱对社会新闻事 件的报道、评论。就在各大媒体机构纷纷抢播第一新闻的同时,新闻传播为社会、受众以及 当事人带来的是不可预见的“新闻侵权事件”。透过那些层出不穷的伤害事件,我们看到的 是传播媒介的缺憾和不足;听到的是新闻报道过程中不完备的评论与播报;想到的是作为公 众传播媒介应完善的素质与修养。本文通过对新闻传播中的叙事、修辞等运用的探究,浅析 当代传媒机构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新闻侵权;媒体引导;受众舆论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7508( 2010)05-0020-03 范长江曾写道:“我们中国人虽然惭愧不能保护自己的领土,而当新闻记者的人,却有 把危急的情况报告给国人的义务,我们要在危机未爆发以前,把这些地带的情形弄个明白。 ”①于是,他向西蒙奔去,后来就有了《塞上行》。对于当下的新传媒时代这正是一个优 秀 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将真实有效的新闻采出来、报出去,把重要的消息传达给 不知情的民众,让国民对一个国家的情形有所了解,为社会前进的道路高举常明灯。②新 闻 人的职业素养提高一点,社会的伤害事件将少一些;新闻传播的叙事修辞正规化一点,新闻 报道所造成的侵害事件将少一些;传媒机构的职业素养提升更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伟业。 一、关于选题的思考 1、新闻人职业角色的深层认知 大众传媒的发展带动着受众民主参与意识的不断上升,通过今已有行政司法途径诉求无 果的普通民众,更是对媒体抱着无限的期待。希望能够通过媒介为己主持公道。大概因为太 多的“冤诉”媒体“侵权”的案例层出不穷。像张金柱案在法庭判决后,“媒介庭审”又介 入其中引导公众视线;像成都醉酒汉驾车案、北大教授死于北大医院等等的案例报道,都曾 被司法业界人士指出,在传播过程中叙事或修辞运用上有不恰当或过激的问题出现。而这种 “媒介审判”的争议声此起彼伏。物理学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规定事物发展的基 本方向。那么作为新闻人,就应对自身角色有一个正确、深入、到位的认知,更应对自身的 职业道德素养有一个充分的反省。新闻记者应以平和的心态、独立地调查对新闻事件进行真 实准确的报道,应以旁观者、记录者、监督者的身份介入,而并非以裁决者、审判者,定夺 者介入其中。 追根溯源,新闻记者在对自身角色的认识与界定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充分。当新闻媒体 面对重大恶性案件发出“该当何罪”的指责声时,实质上媒体自然而然的卷进了司法领域。 2、“格物致知”——传媒机构或不可缺的素养 “格物致知”的观点源于《礼记·大学》所述;其意为“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 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③。而“格物致知”④的理论应用到新闻报道 中即 可理解为:充分探求事物的客观真实,运用实地调查、采访、求证、翻阅大量资料等手段, 准确地还原事件原相。缺少“格物致知”环节的新闻报道,其真实性与可信度定会大打折扣 ,甚至将舆论引向相反的方向。 2009年11月3日央视经济频道《经济半小时》之“半小时观察”栏目播出了题为《北大 医学教授为何死在北大医院?》的节目,称无证行医的北大学生医死了北大教授熊卓为。这 一消息很快被多家媒体转传,“医学生无证行医”迅速成为舆论热点。之后,央视与北大医 院甚至与卫生部之间就“实习医生”、“无证行医”和“非法行医”等敏感字眼展开对峙。 不 可否认,报道反映的实习医师行医行为存在管理不严的问题是客观事实,这是一个长期以来 医疗管理体制的漏洞。但是,媒体在发现问题与寻找症结的过程中草率地将矛盾扩大化,不 仅没有为现有缺陷提供建设性解决方案,反而起到激化公众对医疗卫生系统不信任情绪的作 用,这让原本就不太和睦的医患关系火上浇油。这样的舆论监督引导,对整个社会的医 疗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与麻烦。有此看来,“格物致知”调查取证法还是极有必要的。做 为新闻记者,应有探究精神,随时弥补知识储备的不足、规范的客观的采访报道才是传 播的最有效途径。 二、研究探讨如何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 20世纪90年代后,一些主流媒体和都市类媒体开始效仿西方媒体的做法,重视调查性报道 和批评报道,依靠曝光社会负面问题,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政府关注,发挥了舆论监督的 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曝光泛化的倾向,表现在一些媒体过度热衷于寻求刺激性的新闻题 材,调查工作做得不够详细、周密、彻底,影响了媒体形象。由于媒体对信息的承载量是有 一定限度的,因此,一个媒体的曝光类新闻过多,就会使媒体的主流新闻减少。而主流 内容才是办好一个主流媒体、权威媒体最不可缺少的支柱。如果一味地为曝光而曝光,就会 使媒体曝光的内容变得越来越琐细、零散,离人们的生活重点越来越远,让媒体变得偏激、 浅薄、浮躁。这不是一个主流媒体应有的风范。如果媒体以揭露性报道为吸引读者眼球的手 段, 就会使揭露性报道泛化,重则会使媒体的不实报道越来越多;轻则会使媒体戴上有色眼镜去 观察社会,容易削弱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影响媒体的公信力。 回顾上海《新闻晚报》记者李宁源的文章《一名新记者的困惑》,文章中提到他采访在阿 富汗工地遇袭的中国受害家属的经历,还提到了新闻工作者极不人道的采访方式。当记 者们无情地为老人揭开失去爱子的真相,当镜头对准那张老泪纵横的脸,这样的曝光揭露带 给受害人的究竟是些什么?新闻报道真正的公众意义和社会价值又在何处体现?人人都会有 自我职业形象塑造的心理需求,媒介承担着警戒和守望社会的监视职责,被誉为“无冕之王 ”的新闻记者对自我形象的塑造要求则应更高、更为严格。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帮助新闻 专业主义走出道德困境的内在出路,在未来新闻记者的培养教育中,应着重帮助他们树立正 确的价值观——怎样衡量一个新闻作品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怎样评估一个新闻作品的价值 大小?怎样在以后的新闻报道中真正做到对公众负责、对社会负责?引导新闻学子多多进行 这样的思维碰撞和心灵洗礼,才能使新闻学子走向社会后为公众谋福祉。 三、媒体叙事、修辞应注意正面引导 修辞是指一种语言现象,是对语言的加工活动,具体到本文所要言及的判决的修辞则是 指根据判决的需要,选择、配置最佳语言形式,提高表达准确性,并借以增加表达效果、增 强说服力的一种活动。⑤语言的修辞方法很多。而在新闻事件传播中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 ,不同于其他新闻事件,其对社会的影响很大。如果没有正面地叙事、修辞运用和适度的舆 论导向,很容易滋生负面的舆论导向,产生 巨大的负面影响。“在较大的社会范围内,由于公众成分的复杂性,一般存在着多种行为舆 论,这就给媒介提供了以正抑负,从而在观念上控制局势的可能性。因此,对于行为舆论的 引导,总体上应当以正面示范为主。媒介需要关注那些有助于社会文明的社会运动鼓励各种 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群体倡议以及伴随的社会活动。”⑥由于我国特殊的新闻体制,媒体所 担 当的社会责任重大,因此,在进行舆论引导的同时,既要以符合社会发展主旋律为基调,又 要考究社会效果,切莫导向错误,否则“误党误国误民”。比如在“5·12”四川汶川地震 中后期阶段,舆论引导基本上以人道救助和关爱地震灾区为重点,既得体又适宜,起到了很 好的传播效果。 四、减免观点矛盾 提升艺术境界 在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中,可能出现不同的错误舆论,这都是正常的。如果媒体“对 于正在发生的负面行为言论,视而不见、完全不予报道并不是好办法,这本身可能会成为一 种对于舆论主体的刺激。⑦主流媒体应发挥权威性优势,讲究舆论引导艺术,以积极主动 地 姿态去“摆事实,讲道理”,及时地对群众的诉求、公众的情绪和重大突发事件进行权威的 解释和引导,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可能诱发重大突发事件的热点问题积怨、利 益纠纷冲突、过激情绪膨胀等得到淡化和疏导,使群体事件消逝在萌芽状态,最终达到“化 干戈为玉帛”。比如在“家乐福事件”中,媒体在一开始阶段对家乐福事件进行了炒作,许 多网站专门设立了“抵制家乐福”专题,引发中国公众和网民对家乐福“声势浩大”的讨伐 ,后来引发了部分地方攻击“家乐福超市”的暴力行为。造成这样的后果,主要在于媒体进 行议程设置时,没有及时跟进舆论引导。当舆论的天平进行危险的倾斜时,又没有对公众情 绪进行合理和正确的引导,最终有关部门不得不以强制的手段结束了这场“舆论暴力”。 ⑧ 我国对于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基本上采取“鸵鸟思维”,能捂则捂,能压就压。在这样 的思维模式下,造成的直接恶果就是信息渠道不畅和媒体舆论话语权的丢失。信息渠道不畅 ,就可能出现资讯真空,为失实报道、谣言的流行打开方便之门。正如梁衡所说:“信息与 其说是旨在储藏,不如说旨在流通。在一个国家里,如果信息和科学的状况适应于国家的种 种需要,则它就会得到最大的安全。”⑨媒体没有舆论话语权,将会产生不可估量 的后果, 给政府工作带来被动。“不管我们是多么希望把这些问题隔离开来,推迟付出心理、社会、 经济和环境的代价,事实上是做不到的。付出得越迟,将来要偿还的代价就越高,将来出现 更大的灾难的可能性也就越大。”⑩ 如今我们正处于一个“经济颠覆、社会时代转型,矛盾喋喋不休”的时刻,重大突发事 件的发生就像是种催化剂,瞬间激增社会所面临的种种重大课题。B11而面临这些时 ,我国的 新闻媒体应该很自然的遵循新闻舆论引导规律,始终保持与外界环境的互动;从中形成优化 的突发事件反应机制;成为社会公众的依赖与舆论引导的重要导航;并在新传媒、新语境、 新传播的时代下发挥新媒体应有的舆论引导作用和广泛宣传优势。
注释: ①《塞上行》(序) ② 方蒙.范长江传[M].中国新闻出版社 ,1989:143. ③《礼记·大学》 ④《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⑤ 陈汝东.认知修辞学[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15-16. ⑥⑦⑧陈立丹.舆论学[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0:104-105. ⑨梁衡.新闻原理的思考[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12. ⑩(美)危机干预政略(上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4 B11陆彩荣.媒体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功能[J].中国记者,2005,(10):8. 参考文献: [1]陈立丹 《舆论学》 [2]李念峰 《谈危机传播》 [3]梁衡 《新闻原理的思考》 [4]吴恒权 《提高正确导向、提高创新能力》 [5]兰鸿文:《新闻采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 [6]王雄《新闻舆论研究》2002-12-1 新华出版社 [7]《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作者:[美]斯坦利 巴兰等 另外,还参考了新闻学知识的相关书籍、杂志等,诸如《新闻战线》、《新 闻写作》、《走向媒体》等。
基金项目:本文是2009年度吉林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 划”资助项目:“媒体叙事修辞对新闻事件恶性报道的影响” 阶段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 号为:2009B12003,批准单位:吉林 大学,项目组负责人:肖明禹。 收稿日期:2010-03-29 作者简介: 肖明禹(1987~),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文学院在读学生,主要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编导。项鵾1988~),吉林长春人, 吉林大学文学院在读学生,主要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