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与国外学术交流的日渐增强,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相比中文学术期刊而言,全英文学术期刊更具备被国外读者接受的语言优势,目前我国有240余种英文学术刊物,但在国际学术界产生影响的还不多。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的《中国历史学前沿》(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以下简称FHC)自2011年以来,采取了一系列国际化的措施,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已被国际学者誉为中国历史研究领域的旗舰刊物。
高度国际化的人员构成
刊物要走出国门,首先要求编辑团队的国际化。这里面最重要的是要有认真负责的国际主编。考虑到多数英文期刊办刊地点在国内,国际主编可能因在国外而无法随时处理事务性工作,为保证刊物的日常运转,FHC采用共同主编制,分别由身处美国及中国大陆的两位教授共同担任主编。编委由具有国际视野及活动能力的主编根据刊物的发展方向约请,FHC目前的国际编委达到75%,组成高度国际化的编委会。国际化转型初期,作者的国际化主要由主编、编委及编辑通过参加国际会议、专程拜访、邮件约稿等方式来实现。FHC目前的国际作者比例高达80%,这也是FHC迅速被国际中国史学界接纳的重要原因之一。审稿人的国际化是实现匿名评审的必然要求,由于目前国内中国历史学领域能审英文稿的学者有限,FHC主要依靠国际学者来完成审稿,每篇文章会请两到三位国际学者参与审稿,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化的审稿人本身就是英文学术刊物得以正常运转的内在要求之一。
编辑团队中的文字编辑应聘请母语为英语并具有与刊物内容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担任。FHC目前由一位具有30年中国历史学科英文编辑经验的润色人通读、编辑全部内容,同时三位外籍副主编也会对文章的学术及语言水平进行通读把关,确保刊物内容的高质量。
国内外读者感兴趣的话题
英文学术期刊主要面向英语国家读者,要吸引他们的关注,就必须找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大型国际学术会议是获取国外学者研究资讯的捷径。以美国亚洲研究协会年会为例,会议每年都有400多个小组讨论,涉及中国、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学、文学、哲学、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等领域,会上所讨论的话题,正是各领域学者所关注的最新热点,跟踪这些议题,就能很容易发现读者感兴趣的话题。
在国外学者乐于讨论的话题中,有些在国内出版界看来是存在争议的。作为中国出版的英文刊,我们不能因其在文中有争议就弃之不顾。事实上多数学者的立场是比较客观的。我们更应主动地组织国内学者参与到讨论当中,从而使国内学者的正确声音得到传播,向国外学术界传递中国学者的正能量,将国外学者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我们的话语体系,从而真正实现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的沟通对话,达到学术传播与交流的目的。
符合国际规范的格式体例
国际学术界的英文学术期刊经过多年的积累,已有相对固定的规范,中国英文学术期刊要走向世界,就必须遵循这些规范,才能以一种易于被读者接受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在英语学界,学术论文的写作主要有三大规范,即《芝加哥手册》、《美国心理学会出版手册》、《现代语言学会手册》,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学科。在实践中,可以根据刊物所属学科选择上述一种规范作为基础,再根据编辑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补充一些特殊规定。例如由于手册中对中文文献的格式缺少详细规定,FHC在以《芝加哥手册》十六版的文献格式为基础的同时,采用了拼音(英译)的形式,以避免一些数据库不兼容中文所产生的问题。
协助推广发行的国际合作伙伴
由于中国英文学术期刊迄今尚未形成规模,国内亦无一个有足够影响的平台可供英文学术期刊实现推广,期刊在国际发行初期,选择与一个有实力的国际出版商合作,借助其成熟的平台及发行网络,更容易使刊物为国外读者所了解并熟悉。然而,国外一些拥有成熟规模数据平台的出版商,如Springer、Elsevier、Brill等,并不会对某一本单独期刊做很多的专门营销,多数会对与其合作的期刊进行打包销售。所以,在与国外出版商合作的同时,编辑团队在参加国际会议、日常约稿及与作者、读者的交往中还需要自行展开宣传,以进一步扩大刊物的影响。
此外,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放获取平台应该是中国英文学术期刊发行国际化的主要努力方向。当然,这需要国家期刊管理部门在政策、经费、人员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才能实现。
(作者:丁海燕,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学前沿》(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编辑部主任)